作者:徐有富(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程千帆师长西席1919年2月至1981年12月先后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生开过“历代诗选”与“古诗选讲”课,为研究生开过“杜诗研究”课,张伯伟师长西席想将当时的听课条记整理出来,邀我参与其事。所整理之《程千帆古诗讲录》由公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我重温了一遍,程师长西席上课的神采又浮现在我的面前。
程师长西席认为传授教化应以学生为主,传授根本知识,并对他们进行基本功演习。他在“历代诗选”上课伊始便说:“我提一个哀求,要多读多背,三年后不背熟三百首,就不能毕业。”指出“诗是墨客心灵的记录,它是最可靠的材料。反反复复阅读诗,是最笨而又最聪明的方法”。
程千帆师长西席讲课图片选自《程千帆古诗讲录》
以诗论诗,打开知识的窗口
程师长西席讲课采取以诗论诗的方法,在背诵诗文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更主要的是他在传授教化与科研方面做出了新的考试测验。他说:“新中国成立后较少或忽略了对作品本身的研究,侧重于史和论。”又说:“现在研究古代文艺理论,大半精力花在古代理论著作,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古人理论从哪儿来的?一种是‘古代的文学理论’,一种是‘古代文学的理论’。”这反响在传授教化与科研上,便是空话多了,联系作品作详细剖析的少了,以是他主见研讨作品,从作品中总结出理论来。
譬如不少精良的边塞诗所描写的景象与实际情形不符,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便是一例,程师长西席剖析:“‘孤城’句在20世纪60年代曾引起小小的辩论,认为青海与玉门关相距甚远,不可能‘遥望’。但实际上是诗人为了范例形象创造的须要,有权力改变生活中的既定事实。这是为了使你的印象突出。以是,讲诗不能‘去世于句下’。”这涉及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程师长西席还专门写了《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间隔及其类似问题》一文,作了详细论述。
程师长西席讲古诗之以是深受欢迎,紧张是由于能不断打开知识的窗口,让我们领略到了许多美景,知足了大家求知的希望。程师长西席讲古诗大抵也采取传统的方法,利用古代汉语知识阐明诗句中的疑难问题,并特殊把稳先容一些知识点。如李颀《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程师长西席阐明:“‘烽火’又称‘烽烟’,是远处报警所用,晚上是火,白天是烟。”如刘长卿《经漂母墓》有“渚苹行客荐”句,程师长西席阐明:敬拜“不用动物是荐,用动物是祭。”最让人佩服的是他能讲出诗中常用词语的突出意义与代价。如他讲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时说:“折,只有在植物干涸时,很脆,才能吹折。用得很有特色。”他在讲苏轼《栖贤三峡桥》“草木尽坚瘦”时说:“准确地写出了多石山上的植物特色。”
关于文艺理论,特殊是诗学方面的知识,当然是重点讲解的内容。对付名词术语,他都能大略明了地加以阐明,如“诗眼:诗中最主要,内容最集中的字眼。”“‘诗史’便是通过各种艺术手段,真实地写出各阶层公民的真实面貌。”等。
关于读诗,他提出要把稳欣赏异量之美。在讲无名氏《结发为夫妻》时,程师长西席谈到:“‘生当复来归,去世当常相思’,这牵扯到拙同巧的关系,如‘存为久离去,没为常不归。’(颜延之《秋胡诗》)把人所共知的事情或道理朴实地写出来,很有分量,既能欣赏富丽工巧的,也会欣赏朴实笨拙的,这叫会欣赏异量之美。”,后来他又指出:“文学是百花齐放的园地”,“对付历史的发展,作家的评价提出一个很主要的原则,要我们欣赏异量之美。苏东坡‘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程师长西席常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剖析诗歌。如在讲谢朓《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两句时,指出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以及白居易《长恨歌》“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两句,都显然受其影响。在剖析孟浩然田园山水诗时指出:“孟浩然、王维、常建写田园山水诗很多地方是从谢灵运来的,但却抛弃了谢诗中硬的地方,比谢诗富有生活气息,割掉了讲玄理的尾巴。”
妙语连珠,措辞光鲜生动
程师长西席讲课深受学生欢迎,“历代诗选”讲义来是在北平1号教室上的,由于旁听的人太多,后来换成当时南大最大的传授教化楼101的阶梯教室,还是坐得满满的。程师长西席的学生黄瑞云曾谈道:“他讲一篇作品,总要连及许多诗作,他都能随口而出,背诵如流。每一堂课又总会有一两个精彩的例子,让人听得印象深刻。”于是向程师长西席请教个中的奥秘,程师长西席回答:“那秘密非常大略,我备了课。来日诰日要上课,本日晚上设计好,要引哪些作品先记下来,到教室上就会搪塞宽裕了。每堂课都要准备好一两个精彩例子,听的人才会印象深刻。”程师长西席上课妙语连珠,措辞特殊光鲜生动。他每每将抽象的道理用形象化的措辞来表达,如在讲刘禹锡《杨柳枝词》“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肢,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烟欲向谁”时说:“一定要做到形神兼备,描写女子栁眉、杏眼、桃腮,如果写得太多就成了水果摊子了。什么事都要有个分寸。”
程师长西席的措辞贴近生活,随意马虎引起同学们的共鸣。如他在谈对偶时说:“声偶文学在中国文学中占很大范围,不论古今、书面、口头语皆如此。‘有条有理,无法无天’(‘条’指金条,‘法’指法币)‘衣冠楚楚,仪表堂堂’。‘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三忠于,四无限’‘早请示,告请示’。律诗可以充分地表示声偶文学的特点,到现在还有生命力。”再如论及哲理诗中理与情的关系时说:“这种生活哲理是伴随着对生活强烈的爱和憎,情理相通,情中有理,寓理于情,无情则无感。狗对食品有感,对牡丹花无感。”正由于后两句讲了生活中一个常见征象,从而加强了人们对哲理诗中情理之间密切关系的理解。
程师长西席说:“二十二年没有上课了,我喜好上课。”他见到同学们听课时专注的目光,感到莫大的欣慰。他视传授教化事情为西席的头等大事,他具有丰硕的知识储备,精心准备与设计每一堂课,这种敬业精神大概是他上课备受欢迎的缘故原由所在。
《程千帆古诗讲录》张伯伟编公民文学出版社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01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