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图片来自花瓣
【注释】
(1)芙蓉山主人:这里指作者投宿的人家。芙蓉山:地名,在今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
(2)苍山:青山。
(3)白屋:这里说的是人投宿的贫苦人家的住所。常日房中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
(5)夜归:晚上归来。
(6)贫:清贫。
【译文】
暮色降临山色苍茫愈觉路途远,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穷苦。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图片来自花瓣
【赏析】
这首诗描述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墨客投宿山村落时的所见所感。首句中“日暮”点明韶光:傍晚。“苍山远”,是墨客风雪途中所见。青山迢遥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相互映衬,渲染贫寒、明净的气氛,也反响了墨客独特的感想熏染。
后两句写墨客投宿主人家往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墨客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墨客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绘出一幅以乘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投宿的顺序写下来的。表达了墨客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太阿倒持 唐代墨客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可谓广为流传,家喻户晓,个中末了一句“风雪夜归人”乃至为剧作家借用为剧名,遂使此诗在当代更为著名。然而对此诗的理解,窃以为问题颇大,常日的讲析很难令人信服。
紧张问题是两个,一是标题,前面“逢雪宿芙蓉山”六字似已申足诗题,何以还要加上“主人”两字?于是有人以为此乃衍文,“主人”两字该当删去;二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联,诸多赏析者都展开神思,想象为:墨客夜宿于芙蓉山某庄家家,夜闻田舍主人雪夜归来,犬吠人答,所谓:“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只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喧华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唐诗鉴赏辞典》406页) 此诗不但利用了“太阿倒持”——出奇制胜的艺术构思,而且还采取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技巧。由此可见,刘长卿的这首小诗,上联写贬谪中的投宿,重在客不雅观描写,下联写投宿时的感想熏染,重在主不雅观抒发,自然婉转,一气呵成。在表现形式上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音律上也如弹丸圆美流转,自有其美,并不存在所谓脉络的跳跃。诗虽全用赋体,然仍弦外之音,启人寻思。至此,标题中“主人”两字所特含的暗示意味,也就不言而喻,迎刃而解了,这个芙蓉山“主人”,不是别人,正是墨客之自谓也。
图片来自花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