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清明节前的传统节日,源自春秋期间介子推的忠实与孝道故事。在古时,寒食节是古人对付自然的认识干系,寒食节之后重生新火便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时令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时令、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寒食节,这个逐渐被人淡忘的传统节日。
如今,清楚地知道寒食节,

并理解寒食节的朋友,越来越少了。
那么,关于寒食节,
你知道多少呢?
下面,
与大家大略聊聊这个传统的节日。
① 寒食节,是怎么来的?
寒食节来历的一种说法是:寒食节起源于古代的“改火”习俗。
每到早春时令,景象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随意马虎引动怒警,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在古代,人们认为火是一种神圣的存在,可以带来温暖和光明,但也会带来灾害和侵害。因此,人们在每年的早春时令,进行“改火”仪式,表示对火的崇敬和禁忌。
寒食节来历的另一种说法是:寒食节起源于纪念古代的忠臣和智者——介子推。
天涯山风景区忠孝台介子推塑像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亡命在外,生活艰巨,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谢绝接管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纵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甘心被烧去世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敕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敕令在介子推罹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高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称为寒食节。
② 寒食节,究竟在哪天?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2024年的寒食节在4月3日。据理解,由于和清明节附近,从唐代起就将寒食节、清明节合二为一。到了明清期间,清明节便直接领悟、接管了寒食节成了如今有着祭祖、踏青、吃寒食等浩瀚习俗的清明节。
③ 寒食节的习俗有哪些?
寒食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传统节日,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寒食节的习俗包括吃寒食、祭祖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踏青远足也是寒食节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会到郊野踏青赏花,感想熏染春天的气息。
禁火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茶烟节”,家家禁山生火,都吃冷食,因民间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屋茶展兴,后由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祭祖扫墓: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紧张习俗之一,有的地方也将其称为“拜清”、“扫山”等,它的历史悠久,据传在先秦期间就有了这项习俗,不过人们紧张是在寒食节进行扫墓,直到唐宋后清明逐渐领悟了寒食节,清明墓祭的习俗才扩大至各地。敬拜先人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表示出了大家礼敬先人、慎终追远的思想、礼仪文化,表达了对已逝先人、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崇敬之意。
踏青远足:清明节处于仲春和暮春之交,春意盎然、景象温暖多晴朗,万物皆是一派活气勃勃之景,正适宜外出远足踏青。这踏青远足的习俗由来已久,根据《晋书》记载,唐宋时的踏青风尚尤盛,人们会带着准备好的寒食一起外出嬉戏,欣赏春景。
④ 寒食节吃什么?
由于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之推的,因此有一定的悲悯情怀,这一天主张吃冷食,都以素食为主。由于各地饮食风尚不同,因此寒食节的传统食品也不尽相同。
但是紧张有以下几种:
寒食粥:寒食粥,便是因寒食节而流传下来的节日饮食。可以将稻米、糯米或者大麦米熬成稀粥,配上各种季候的鲜花而成。寒食粥品类繁多,有杨花粥、梅花粥、桃花粥、大麦粥等。
吃青团:青团是盛行于江南一带的传统特色美食,最早源于唐代,从那时起每至寒食节、清明节前,江南各地的家家户户就会蒸很多青团,一部分紧张用来敬拜先人,剩余的则储存起来作为冷食,在禁火的那几日食用饱腹。
吃馓子:“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苏东坡写的这首《寒具诗》所描写的便是馓子,从春秋战国期间开始,就有寒食节吃馓子的习俗,以是古人将馓子称为“寒具”。寒食节和清明节逐渐合并在一起过后,馓子也成了清明节所食用的传统食品之一。
青精饭:青精饭,又称乌米饭,是江苏地区的特色点心,也是寒食节常吃的食品之一。
⑤ 赏析有关寒食节的诗句
如今,寒食节已经成了历史,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寒食节”的诗词,来找寻那远去的传统节日记忆......
《寒食》
韩翃
(唐代)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烛炬,
轻烟散入五侯家。
墨客韩翃用奥妙的手腕再现了长安的寒食: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烛炬,点烛炬的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寒食》
杜甫
(唐代)
寒食江村落路,风花高下飞。
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
田父要皆去,邻家闹不违。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寒食节正值春日,是踏青春游的好时节。墨客杜甫在寒食节时,来到江村落游览,花儿纷飞,水边轻烟冉冉,阳光透过竹子安静地照下来。在静美的春日中,杜甫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⑥ 苏轼与《寒食帖》
提及寒食节,有人可能会想到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当时,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为纪念自己被贬官至黄州,在寒食节撰诗并书,诗中表达了他在寒食节时的孤独、落寞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豁达爽朗的人生态度。
苏轼《黄州寒食帖》节选
诗中写道: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通过诗句可以深入感想熏染到他的情绪天下,从而产生共鸣。他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悲哀的心情下有感而出,笔法、线条都随着情绪的变革而变革。
如今,寒食节瞻仰《寒食帖》,感悟命运的短暂“寒凉”与此后的活气“勃发”,能给予人们无限的向上力量。
随着岁月的流逝,
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代替。
但是,寒食节依然有主要的意义。
祭祖、寒食、踏青......都成了影象。
但是,我们依然能从千古流传的诗词文赋中,
领略到千年前、百年前的寒食风情。
而这,叫传承...
笔墨整理:王晓颖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