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初酿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李清照)
“小窗一夜芭蕉雨,倦客十年故里心。”(俞德邻)
“流光随意马虎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
芭蕉是墨客笔下的宠儿,宽阔的蕉叶包裹着墨客那颗伤感的心,也承载着雨夜的寂寥与孤独。可是,芭蕉在“草圣”怀素那里,却授予了新的义务。
十九岁的小和尚怀素由于偷吃狗肉坏了寺里规矩,方丈虽然很喜好这个聪明又油滑的孩子,却也不得不让他离开这里。于是,方丈送他僧衣锡杖,还有一些干粮,劝他去做个云游四海的行僧。
怀素没有立时去云游,而是先回到了老家永州,在老屋的房前屋后栽种了上万株芭蕉。雨打蕉叶,滴滴答答,没有离愁别绪,只有怀素对书法的那份执着。买不起纸张,蕉叶便是他最好的宣纸。在蕉叶终年夜的时候,他就将叶子砍下了,晒成半干,恰好适宜书写。
怀素在蕉叶上练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羊毫写秃了一枝又一枝,他就将这些秃笔埋在芭蕉林中,称为“笔冢”。犹如王羲之的墨池和王献之的十八缸净水,都是他们为练习书法坚持不懈的见证。
怀素的芭蕉林,不仅让他声名远扬,引来无数王公贵族争相求字,也引来了浪漫墨客李白,那个他一贯景仰的人。这两个狂放的男人、嗜酒的男人、有着艺术天分的男人,相遇在那片绿意盎然的芭蕉林,演绎了一段忘年交情。
那一年,李白因永王之乱受到牵连,五十八岁的他被流放夜郎。中途获赦折返,扣访九嶷山。在九嶷山下的永州,他走进了那片芭蕉林,见到了蕉林的主人怀素。一见面,两个年事相差二十多岁的人,竟然有了一种惺惺相惜的默契与共鸣。
来吧,他们举起羽觞,在酒喷鼻香氤氲中,共话诗词字画。酒酣之际,怀素挥毫泼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一首首,都是李白的诗词。
一韶光蕉叶翻飞,墨喷鼻香四溢,怀素写得畅快淋漓。醉眼朦胧的李白见状,亦不甘示弱,拿起羊毫,饱蘸浓墨,在怀素家中一壁空缺的墙壁上,挥挥洒洒写下一首长诗: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山中兔。
八月玄月景象凉,醉翁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瓢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一直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如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樊篱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去世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唐·李白《草书歌行》
酒后的李白,绝不惜啬对怀素的夸赞,说王羲之、张旭的字都浪得浮名,少年怀素的草书则独步天下。不论诗中有没有夸年夜的身分,但李白这个朋友,怀素是交定了。今后数日,永州的大街小巷,常常有两个酒气熏天的男人东倒西歪地走过。他们身染墨色,手拿酒壶,吟着诗,念着词,旁若无人。
之后的李白再次流落,怀素也开始了他行万里路,求师探友的行程。他曾南下广州向徐浩学笔法,有幸见到王羲之、王献之的真迹。来到长安后,他拜会了张旭的弟子邬彤,邬彤为他讲解了各大书法名家的特点,还送给他一个字——悟。
唐朝大历七年时,怀素绕道洛阳,拜见了书法大家颜真卿,颜真卿很喜好这个比自己小将近三十岁的小朋友,将“十二笔意”的书法心得传授给他,并为他作《怀素上人草书歌序》。
唐建中三年,颜真卿被被造反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杀去世。怀素听说后,禁不住泪流满面,他抖动着双手,提笔写下了二十个字:“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瑟瑟风寒,吹落了一地黄叶,吹不走贰心底的哀伤,那个亦师亦友的老人,就这样惨去世在秋风之中。
看过了太多的情面冷暖,怀素再不是那个狂放疏朗的小和尚,他的心沉静了下来。离开繁华都邑,他回到老家乡野间隐居。在这里,他碰着了同样隐居乡里撰写《茶经》的陆羽。他们一起品茗谈天,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这一日,陆羽让书童给怀素带话,说自己在山上整理茶树时,挖到几颗苦笋,邀他前来一起品尝。怀素听后,很愉快,随手取过一张昨夜写字剩下的素绢,笔走龙蛇般写了十四个字:“苦笋及茗非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他信手写下的几句玩笑话,没想到成了后世国宝规格的书帖——《苦笋帖》。
日暮时分,陆羽带着一竹篓苦笋,兴冲冲来找他。怀素让人将苦笋用净水煮了,然后沏上两杯茶,与陆羽对饮而食。他感慨地说:“原来的我要喝就喝烈酒,哪里会想到有一天会喝这寡淡的茶。”
的确,曾经的怀素喝烈酒、吃大肉,何曾如此清淡过。可是岁月的磨砺,让他不再有昨日的疏狂。颜真卿去世后,他再不喝烈酒,只饮清茶。陆羽没有说什么,只是不久后的洛阳城,大家传抄《僧怀素传》。
酒亦何醇,茶亦何清,都是怀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