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晒太阳是一件极幸福的事情。
冬日暖阳不似盛夏骄阳炎火,也不似早春日气那般稀薄,虽淡荡春光好风景,奈何冷冽无温度,杨柳风吹面,朝气虽足,还是难以抵挡砭骨湿冷。

冬日暖阳便是上天最好的赠送,此时梧桐叶落,白杨秃顶,阳光泄下再无遮挡,风携着金色的光穿过林间,洒在湿润的落叶上,逆光瞥过,似迷雾瑶池,幻化出别样人间。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物华虽衰,仍可可爱爱。

可不仅仅只有我一个人说寒冬那抹暖阳可爱哦,白居易也说过。
老白的《清闲》丝毫不吝啬他的赞颂:

杲杲冬日光,明暖真可爱。

杲杲冬日光暖暖惹人爱

移榻旭日坐,拥裘仍解带。

冬日的太阳特殊通亮,倒不是说盛夏骄阳不猛,只能说四季各有其特色,春日朝气,桃花依旧笑东风,夏日酷热,接天莲叶无穷碧,秋日清爽,晴空一鹤排云上,冬日寒冷,北风吹雁雪纷飞。
但是冬日若与暖阳交相照映,一寒一暖,这种比拟感就出来了。

冬天的人们很随意马虎便能感知太阳欲出之态,寻阳而坐,阳光洒在身上,便是冬日一乐趣。
无怪乎老白为何如此惊喜,直夸此光明亮暖和,卸下全身燥热,徒留可爱姿态普照人间。
觉得冬日的那抹阳光总能得到人们的欢畅,韩维的《南堂对竹怀江十邻几》也说“南堂冬日明,窗户暖可喜。

当然咯,我不是妒忌,我真的不妒忌,身为南方人,对付我而言冬日的唯一乐趣可能便是晒晒太阳了。
毕竟我们这里哪怕冬日来临那也是草未凋,景致是幽美的,却失落了几分冬日该有的纯洁。
你看老白也说:

十月江南景象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十月的江南丝毫不觉寒风已悄然而至,冬景相较于春华发达彷佛无甚差异,唯梧桐变色,白杨叶落,其他彷佛都与往常相同,青山依旧常绿,樟树未瘦姿容,哪怕霜至染白常绿娇容也无法将萋萋芳草打倒,待日上帘钩,白霜瞬间遁走不见旧踪迹。
清晨的霜露永久畏惧新起的朝阳,若不早起,恐连冬尾巴都窥不住。

但南国有山,哪怕范围移远了去,附近赤道,只要山高,其山之巅绝对有簌簌积雪。
此时我们不仅能肆意踩着厚实的雪地吱吱吱狂走,若居住于此,还能欣赏到阳光洒满雪山的旷世好景,可遇不可求。
一夜好眠,晨起推开门,此时若新雪未落,景象放晴,那么被阳光普照过的雪山绝对能抚慰一日的烦忧。
列举如下: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东风落日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群山雪不到新晴,多作泥融少作冰。

最爱东山晴后雪,却愁宜看不宜登。

——杨万里《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

写得极美,那种新雪初停,天光乍现的美已然写尽,文人不再拘泥于蕴藉的情绪中,他直抒胸臆,将东山雪满,雪霁初晴的喜好以“最爱”表述,其间的欢畅跃然于纸上、浮现于面前。
东山雪满风未扫,四山皆青,不以洁白头,此间唯东山不同平凡,她全身青翠掩映在皑皑白雪里,皎洁高傲状一下子便吸引住了文人,她的美让文人的眼眸不再乱晃,只拘泥于东山一处,多情郎此刻也只为东山欢畅。

全身洁白已是四季限时的一种招待,奈何上天还想要东山更美,于是多日未停的新雪薄薄地铺在旧雪上,不再飘落。

文人将软红光照耀下的东山称之为“银山”,笔者虽无法身临其境感想熏染其间震荡,但耐不住冷冰冰美图的诱惑,时常搜索窥屏,以此来知足自己对付冬雪的一点期待。
此间绝妙倒咂摸出一丝丝滋味。
以是我以为此时杨万里笔下的软红光并未直接照耀在东山上,可能有些许余晖残留,但却与东山之间有些阻隔。

若落日直接洒在东山上,那种残霞光芒,理应将雪山变幻成“金山”之状,“银山”该当是雪山本身的姿态,雪山静穆,清冷高傲,若一定要处在落日的衬托里,那所谓的“银山”理应在背阳那边那里,我以为这样说才妥当。

好,我们连续来欣赏软红光洒雪山的美景吧。
现在推举的是我们清代文人郑燮写的《山中雪后》: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睛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这便是真真正正的开门见山了,一打开门涌入面前的便是那簌簌山顶雪,此时温一壶老酒,围炉长坐,呷茶品诗,没准可以瞥见雪停之况,若此时景象好,微光悄悄环绕雪山腰际,逐步爬至山头,没准又能增长几分落笔的意境。
该当是有雪的缘故,此时的日头并不是很大,在雪的映衬下反而多了股寒凉滋味,俗话说秀色可餐,那美景自然也得人悦。
山野皭然,镀上淡淡微光,也是好看的。

再带大家去欣赏贾岛《雪晴晚望》,他真的不愧是苦吟墨客,此诗展现给我们便是数幅画,文人的清闲,冬日的静美以及落日落孤峰的淡然悉数画于面前,似黄公望笔下的《富春山居图》那般,缓缓展开,便可窥见富春江的两岸美景、崇峦耸翠和竹外桃花,不妨看看。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曾听过一句极美的句子,“何时仗尔看南雪,我与梅花两白头”,一“何时”便能看出心愿未成之憾事,但这种欲望贾岛却轻轻松松实现了。
“倚仗”能看出此刻文人看美景时的心态,是不紧不慢的,是很清闲的。
新雪初歇,景象很好,重叠的云彩铺展于溪流上,虽是冬日,但苍冥似破一口,无数光芒争先恐后的从中涌来,眯着眼睛看温顺的日头倒是舒适。
逐渐,光芒缓缓从山头溜下,高耸入云的山峰没有夕阳相照,又开始变得冷淡起来,全身散出生人勿近的冷漠感,然后遁匿于阴影里,千呼万唤不出来。

享受过冬日暖阳的可不仅仅只有危峰、溪云以及被照的反光的皑皑白雪。
劳碌的樵夫虽无倚仗之闲适,冬日的那抹光芒也未漏下他,对付冬日的太阳来说,只要可照处,都会尽最大的力量去温暖,哪怕只有一隅之地。
末了在悠远的钟声里,落日退下,伴着袅袅升起的烟霞,一日终。

高中时,一到冬日,老师便会让我们举诗来抚慰大好冬景,虽无瑞雪落下,但望着窗上凉气,再溯着时节长河飘向诗词殿堂,总得来说,班上总是雀跃的。
对付我而言,一到冬日我最爱分享的总离不开这几首诗。

一首是苏轼的:

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少年游·润州作》

一首是白居易的: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问刘十九》

末了一首便是祖咏的: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终南望馀雪》

苏轼那首适宜冬日送别,老白那首适宜留人,而祖咏那首适宜展望。
祖咏的这首《终南望余雪》是应试诗。
作甚应试诗呢?便是考试时所作,而且还是《唐诗三百首》里面唯一一首应试诗。
为何?写的太好,且韵味十足,若不收藏,绝会遗憾。

短短二十字便将终南冬景描尽,添一字都叫人大为可惜。
他端坐在室内,沙沙的纸张响起却未能将贰心间的寒潭激起一点荡漾,他早已将眼眸看向南边的终南山,如痴如醉,看着山顶的那抹雪,山之高,间隔之远,让人觉得雪彷佛未落于山巅上,而是如浮尘般飘荡在云端。
此时阳光聚合,将林梢染色,如碎金点点,波荡在白雪上。
当举子都在抓耳挠腮之际,他早已与远方达成交易,于是这一年的终南余光只有他捕捉到。
下笔,文不加点,一气呵成。

冬日的暖阳真的是美好啊。
身在南方虽体会不到鹅毛大雪,但翻滚于草坪上,慵

以前看蒙曼老师书本《四季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中说,“熟习中国古代诗词的朋友肯定清楚,一年四季里头,写春天和秋日的诗多,写夏天和冬天的诗少。
”她说这种比例差不多是85%和15%那个样子。
为什么呢?不用说,夏天热冬天冷,而春花秋月最适。
但是古人却可以在冬日从家里的温暖中剥离开来,去记录冬日的那一缕阳光,为的什么?肯定是惊喜的,肯定是由于罕见才更加珍惜。

风雪与阳光一比拟,更值得人记载。
请看李贺的《河南府试十仲春乐词·十仲春》:

日脚淡光红洒洒,薄霜不销桂枝下。

依稀和气排冬严,已就永日辞永夜。

余晖点点撒下,地面斑斑驳驳,日出重霄仍淡淡光影,如浓酒未消的女子,软若无骨,有气无力闪烁在薄霜上,清晨望去,也是如此,“冉冉晨雾重,晖晖冬日微。
”无奈势力太软弱,实在无法溶解桂枝上的清霜,的确,太阳的职责已在夏日履完,冬日太阳不用朝六晚归的出来上班,偶尔清闲,喜笑颜开,将微光相照,已能令人知足。
俗说瘦去世的骆驼比马大,于冬日见阳,仍旧令人欢畅,仿似和气将至,很快便春暖花开,冷与暖相映,果真不错。

冬天有太阳啊,都出来走走吧。
没准能见到张继笔下的:

开瓮腊酒熟,主民气赏同。

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

与朋侪温酒围炉,见窗外斜阳若影,撒在积雪疏竹上,竹子的高洁配上白雪的皭然,再与光影相汇,视觉享受,意见意义无穷。

没准能看到白居易笔下的:

水塘耀初旭,风竹飘馀霰。

幽境虽目前,不因闲不见。

晨起对炉喷鼻香,道经寻两卷。

波光粼粼的光,竹林云雾袅袅,沉喷鼻香浓郁于室绕。
对着窗外好景,习一日作业,也会心情愉悦。

对了,宋之问的这个倒也可见,只是我们难以达到他这种想象力:

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旂遥倚望春台。

不知庭霰目前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天空破洞,撒落软红,于他看来竟如圣驾至此,冬日暖阳身价瞬间抬升。
以是都是喜好这抹阳光的,不然怎会妙笔精工将其记载,既是怜爱也是欢畅。

呀,又出太阳了,晒太阳去啰,拜拜!

-作者-

盈昃,一个爱诗词、爱江南的人。
抱负是“且放白鹿青崖间”,欲望是“生平好入名山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