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
春分节气翩然而至
待“倒春寒”过去
脱下沉重的冬衣
让我们用参加体育活动拥抱多彩春光
况且
中国古人也是这么想的
他们不仅乐于在春日踏青
参与户外运动
还把体育之美
写进了诗的开头与结尾
在3月21日“天下诗歌日”
即将到来之际
我们就来细品品
中国古诗词中的体育之美
我国诗歌史上反响体育的诗歌
不仅数量多而且题材丰富
从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
到楚辞、乐府诗
再到名篇迭出的唐诗、宋词
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
都咏出过关于体育的诗句
让我们先从火热的冰雪运动提及
中国古代称之为冰嬉或冰戏
在元明两代已经初见规模
到清代大盛
涌现了溜冰、冰床和冰上抢球等项目
干系诗歌也在这期间出身
最遍及的“冰雪运动”——打雪仗
十月冰床遍九城,游人曳去一毛轻。
风和日暖时端坐,疑在琉璃天下行。
清代杨静亭《都门杂咏》中的一首
既开门见山点出北京城冰上运动的盛况
也刻画了冰橇奔跑如飞的场景
冬去春来
在墨客眼里与春季最配的体育活动
大概有以下两项——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诗佛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的后两联
就把人们出神入化的运动技巧
嵌入诗句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
在唐代东风十里的长安城
清明节与俗称“三月三”的上巳节
都带有光鲜的户外运动元素
古城西安的上巳节踏青活动
数百年后
陆游在《晚春感事》中同样咏出
少年骑马入咸阳,鹘似身轻蝶似狂。
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
春日、少年、蹴鞠、秋千四个意象
俨然成为墨客脑海中的固定搭配
也足见这两项运动的悠久和遍及
古时的少年意气
不仅抒发在运动场上
更有醉卧疆场的豪迈开阔
射箭这项起源于军事与佃猎的活动
因其意见意义性成为盛行的运动
还衍生出投壶、吹箭等特色分支
投壶运动示意图
黄沙连海路无尘,边草长枯不见春。
日暮拂云堆下过,马前逢著射雕人。
唐代杜牧的《游边》以边塞诗文体
先极力陪衬大漠的苍凉雄浑
接着一位“箭士”由远及近
电影般的画面感油然而生
提到尚武精神
就不得不说与古诗词一样被誉为国粹的武术
包括角抵、相扑、舞剑等项目
有关武术的佳句层出不穷
相扑俑(陕西体育博物馆藏)
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年夜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杜甫在《不雅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
连珠炮一样平常的舌灿莲花
没更多能说的
建议今后有武术比赛的电视直播时
讲授员直接引用
天日渐暖
在古时泽泊遍布的中国
怎能少了弄潮儿的身影
《诗经》的《邶风·谷风》中就有一句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据考证
当代人利用的“拍浮”一词
最早可追溯到这里
由于该诗出自妇人之口
可见先秦期间的邶国(今河南省境内)
就已经有女子组的“公开水域拍浮”
有人拍浮自然也有人行船
唐代张建封有《竞渡歌》长诗一首
从赛前的人头攒动写到赛后的欢庆胜利
把一场扣民气弦的龙舟赛娓娓道来
形式多样的赛龙舟活动
个中有这样两句: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
在唐代
龙舟比赛健儿齐发争先
夺得终点处竿头的锦彩被称为夺标
此即“锦标”一词的源头
上面的引用
便是对这个“决定性瞬间”的精彩描写
有动则有静
若论古人最喜刻画的体育项目
还得说是智力运动
从不胫而走的方棋、双陆棋、六博棋
到风靡至今的围棋、象棋、五子棋
手谈间的头脑风暴
既是领略用兵智谋与治国方略的工具
更蕴含着人生哲理
汉代六博棋棋盘(陕西体育博物馆藏)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这是白居易《池上二绝》诗的其一
竹影摇动,对局者时隐时现
落子有声,胜负在未定之天
这场景
有着水墨画般的悠远意境
以上
都还只是中国体育诗歌的冰山一角
难怪有学者称
中国的传统体育与诗歌文学
就像一对兄弟
体育引发墨客豪兴
诗歌展现体育魅力
两者共同反响出了中华民族的
聪慧才华、道德准则与思想境界
是一份献给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完)
文案:郑昕、李一博
图片:李一博、陶明、郑昕
海报:郑昕、李一博
编辑:王君宝、郑道锦
部分素材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