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嫁娘

题注:新嫁娘,即出嫁的新娘。
本诗是《新嫁娘词三首》其三,组诗写新嫁娘前三天的生活片段,每首诗各写一天,细致的描述出唐代新嫁娘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当时的婚嫁习俗。
个中第三首广为传诵,被单独挑选出来编入《唐诗三百首》,这里也将其他两首大略先容一下。

作者:唐·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中唐墨客。

王建出身寒微,但有资料说他是大历年间(766-779)进士,可就算最迟的779年他也才12岁啊,没背景的人12岁能中进士?该当是不可能的。
他20岁旁边,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797年后从军十三载,约46岁始入仕(813年)“白发初为吏”,曾任昭应县丞、太府寺丞、秘书郎、太常寺丞等职。
在长安时,与张籍、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杨巨源等均有往来,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官至光州(今河南潢川)刺史,与贾岛有诗相赠,后行迹不详。

进修唐诗三百首之二十九新嫁娘王建

他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理解同情百姓疾苦,以是他诗作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长于选择有范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形象反响现实,戳穿社会抵牾。
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新嫁娘词三首》

其一

邻家人未识,床上坐堆堆。

郎来傍门户,满口索钱财。

描写新娘刚过门的第一天,亲朋好友、街坊邻居闹洞房的场景。
新娘和这些人不熟,局促不安的缩坐在床头,而新郎则被拦住讨喜钱。
和我们现在的婚礼还有几分相似呢。

其二

锦幛两边横,掩蔽侍娘行。

遣郎铺簟席,相并拜亲情。

描写新娘过门第二天,锦幛遮挡,竹席铺地,新娘与新郎一起拜亲的场景。
这是一个隆重的拜堂仪式,二人正式结为夫妻,新娘正式成为夫家一员。

其三

诗词格律:仄起首句不入韵,平水韵下平七阳。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中(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句洗手、羹出律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三、四句正格。

括号字为入声仄音,全诗第二句出律,不知是算乐府诗还是格律诗。

表明及译文: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三日:过门第三天,古代女子过门第三天俗称“过三朝”,照例要下厨做菜。

羹:蒸煮办法做出的糊糊状浓汤。

译文:过门三朝下厨房,洗手亲自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谙:熟习。
姑:夫母也,即婆婆(《说文解字》)。
姑食性:婆婆的饮食习气。

遣:使,让。
小姑:丈夫的妹妹,也称小姑子

译文:不知道婆婆的饮食习气怎么样?就让小姑子先来尝一尝。

赏析与感悟:

1.写作背景:中唐墨客王建是什么期间创作这首诗的,已经无从考证。
有学者把本诗与朱庆余《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比较较,同样都是写洞房花烛夜后的新嫁娘,同样的令人过目不忘,以是认为也是同样的属于“行卷诗”。
也有学者认为此诗是描述墨客新入仕途的忐忑心情。
精良的诗作怎么解读都无伤大雅,在我看来它至少是一篇接地气的满分小记叙文。

2.“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平铺直叙,交代新娘过门第三天“过三朝”的风尚习气。
“洗手”用的好,这个细节是满满的仪式感,标志着新娘第一次正式在婆家开始她的劳作,表现出新加入的家庭主妇郑重其事的态度。

“未谙姑食性,先遗小姑尝”,婆婆的口味若何?喜好什么样的饭菜?对她来说尚属未知数,或许她的厨艺并不差,但还没有得到婆家认可之前心里还是忐忑不定的。
直接去问婆婆当然欠妥,以是细心、聪慧的新媳妇就叫来了小姑子,让她先来试吃一下,看看评价怎么样,需不须要改进。
为什么是小姑子而不是其他人呢?在夫家新媳妇熟习的只有丈夫,而男人又普遍神经大条,对厨艺口味的事大抵是讲不出个以是然来。
小姑子就不同了,同样是女人,又从小在这里终年夜,婆婆的饮食习气她绝对是理解的。
这里的“遣”用的好,不管小姑子是孩童或已成年,在这位新兄嫂面前总是晚辈,“遣”是带有命令式的意味,可以看出这位嫂嫂很快就融入新家庭、新角色了。

3.全诗仅二十字,但个中的人物身份,详细的环境、场所,牢牢相扣。
没有直接描写生理神态,但我们却可以读出新嫁娘的聪慧心机,小姑子的天真恭敬,丈夫的神经大条。
这统统都是奔着人际关系中最难处理的“婆媳关系”去的。
生活气息浓厚且通情达理,惟妙惟肖,细腻真切、耐人寻味。
沈德潜评论说:“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移。

4.千年之前的“婆媳关系”如此看来也和如今社会相差无几嘛。
但如今的女性与千年之前的女性比较,在社会地位、家庭地位上早就不同了,“婆媳关系”也随之发展出新事态、新问题,就须要双方各自都做出适应性的改变。
话不多说,各凭缘分!

#头条创作寻衅赛#

​#秋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