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言者无意,听者有心
这每每指日常生活中人们说话不当心,犯了别人的忌讳或触及痛处,从而造成隔阂与成见。
夜读《康熙王朝》,书中记载,康熙天子有一次就碰到这种情形,但他所取的态度却别开生面,引人寻思。

康熙晚年,牙齿尽脱。
有一天,他同皇后带众嫔妃在御池钓鱼取乐。
有时钓起一只鳖,正准备收竿,鳖却脱钩溜掉,一个妃子叫道:“可惜,让王八逃走了。
”皇后接茬说:“八成是个老鳖,没有了门牙,以是咬不住钩子。

这本是一句玩笑话,但是,当着没有了门牙的皇上,说王八没了门牙,犹如当着秃顶骂秃驴,犯了欺君之罪。
大家一时都惶恐不安,大家手里捏着冷汗。
也就在这时,偏有一个生事的妃子,“斜视康熙而笑不止”。
斜视而笑,那媚态分明是挑逗:

“瞧,骂了你吧!
”那眼神,谁都会被撩动怒来。

品读|无意与有心

“康熙怒,以为言者无意,笑者有心,因贬妃终生不得近御。
”看来,康熙不愧一代名君,他长于明辨是非,不深究皇后“无心”之举,却出人意料地贬了妃子“故意之为”。
康熙在处理“无意”与“有心”之时表现出复苏镇静的头脑和敏锐聪慧的判断力,令人叫绝。

“无意”与“有心”属于抵牾的两个方面,如何区分和把握这两个方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碰着的问题。
《弟子规》有言: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意思是,无意中犯的过失落,叫错;故意犯下的过失落,叫恶。
刀切斧砍给“无意”和“有心”下了定义。
宋代理学家朱熹也认为:有心者,刻意为之也,自然有痕迹;无心者,不可端倪也,俨然见高格。
可见,“无意”是善良的, “有心”是叵测的。

《古今笑史》上有一则故事:昔年,有个人叩问科举考试能否中选,就写个“串”字,请测字师长西席测卜。
测字师长西席说:“不但乡试得中,礼部的进士考试也能捷足高登,金榜题名。
”另有一考生在旁,见“串”字吉祥,也书写个“串”,让测字师长西席不雅观看。
师长西席说:“你不仅不能中举,还要得一场大病。
”问师长西席这是为何,师长西席说:“那人是无心写了个‘串’字,以是应该按本字去测,‘串’字含有两个‘中’字;你是有心测这个‘串’字,‘串’下加‘心’,乃是个‘患’字。
怎么会吉利呢?”同一“串”字,无心者两“中”,有心者为“患”。
故事虽有封建迷信的身分,却反响出有心与无心的差异之大。

“无意”之言,不假思虑,脱口而出,毫无针对性和目的性,可谓“无心插柳”。
“有心”之举,权衡之后,包藏祸心,怀有不可告人的企图和阴谋,实属“有心栽花”。
“无意”虽然短缺聪慧,但老实坦率,无稠浊视听、颠倒黑白、损人利己的初心;“有心”貌似耐人寻味,却凶险狡狯,有挑拨是非、火上浇油、画蛇添足的身分。
如果把“无意”当“有心”,就可能有失落公允,做出糊涂的判断,事后悔之莫及。
如果把“有心”当无意,则可能被甜言蜜语和谄笑令色所迷惑,麻痹大意,疏于戒备,让小人得逞。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是蒲松龄的是非不雅观、善恶不雅观,把“心”引入到判断“无意”与“有心”标准中来是蒲公的一大创造。
这四句话还可进一步补充出其未尽的含义,即:“无心为善,应予重赏;有心为恶,应予重罚。
”人,生平都有过失落,都有差错。
如果“无心”所犯,尔后又能及时纠改,则情有可原。
如果“故意”而为,而且变本加厉,不思悔改,则不可体谅。

佛教有句禅语:要知天上意,须在云中取,要知心内事,须辨眼中神。
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对待“无心”之举,一定要明白“得饶人处且饶人”这个常理,怀着宽恕的心态,体谅对方欠妥心“一时说漏了嘴”。
对待“故意”为之,一定要坚持“火眼金睛”识本心的原则,抱着言者故意、听者无心的姿态,瓦解对方幸灾乐祸、 “看水涨河塌”的企图。
切切不可操之过急,失落之理性,不加判断,就酡颜脖子粗地大动兵戈,岂不恰好上了“有心”的歪当,反而伤了“无意”的和气,事后有可能追悔莫及。

摘自 | 《领导文萃》2021年3月下

稿件来源 | 《思维与聪慧》

本文作者 | 师正伟

任务编辑 | 萧源

微信编辑 | 少时 白茗(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