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始终是残酷的,古今如一。
它伴随着流血,带来了无家可归的困境,而最令人酸心的,莫过于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弱病残者。

作为中原民族,我们自古就崇尚和平,不断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执着于掩护和平。

最近的国际场合排场,相信大家都知道我所指何事。

很多国家,那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5首诗词末路怒控诉战役哀鸣苍生

我不想谈这些敏感的话题,但是我想借用杜甫的一句诗:”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我希望有人来整顿这些凶恶好战的人,从此天下和平。

本日让我们学习一些讨厌战役、神往和平的古诗词。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君子于役《先秦·佚名》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
“冯梦友说:甘心在太平年代做一条狗,也不愿在动乱的社会里做人。
大概,本日这位妇人,就甘心做平民百姓的鸡鸡鸭鸭,且尚齐齐整整。

丈夫应征去远方,服役期限无法计算。
他何时才能归来?夜幕降临,鸡已归巢,夕阳西下,牛羊成群归山。
丈夫在远方服役,我怎能不深邃深挚怀念?

丈夫赴边陲去服役,逐日思念,痛恨昼夜漫长。
何时我们才能再相会?鸡已纷纭回笼,夕阳逐渐落下,牛羊也已回家。
丈夫在远方服役,但愿他能免受饥寒之苦!

首诗没有华美的辞藻和繁复的铺陈,只有真情实意的浅吟低唱。

妇人在日复一日的夕阳西下、牛羊牧归这样平常的场景进行描写,妇人看到此景,自然想到了远在他乡的丈夫,触景生情,不禁满怀惆怅;同时细腻真实地刻画了妇人的生理,如此思念丈夫,却在无可奈何之下,将思念转化为祝愿和期盼,间接表达了劳役(战役)带给万千家庭的痛楚与不幸。

烽火城西百尺楼,薄暮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说:许多战士已经战去世在河边,变成枯骨,而守在家里的妻子还在日思夜想的愿望他们早日回来团圆。
这不,本日这首诗里的男主角能不能活着回去还是一个未知数。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此时烽火连天。
薄暮时分,独坐在戍楼上听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一曲《关山月》无奈地听着笛声,想起万里之外的妻子,不禁愁绪满怀。

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季候阃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时令。
韶光又逢薄暮,“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这个韶光段,这样的情景,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正好“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滚。

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嗟叹。
这缕缕笛声,宛如彷佛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掌握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崩溃了。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一》

”去世是征人去世,功是将战功。
“刘湾他说:征战中去世的都是戍卒,但战功却全都是将军。
这是多么大的讽刺与悲哀,本日王昌龄的这首诗便是这个意思。

蝉在稀疏空旷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天高气爽。
出塞后再进入边塞,景象已经十分寒冷了,到处都长着黄芦草。
自古以来幽州和并州的英雄豪杰们,都与黄沙和尘土相伴到老。
不要学那自恃勇武的游侠儿,自命不凡地夸赞自己的骏马好。

在八月的秋日,桑林已经一片空旷,一眼望去尽是枯败之景,时时传来蝉鸣声,萧关道上十分萧瑟、荒凉。

墨客长期羁旅在外,一次次出塞入塞,此时的景象寒意十足,边塞上到处长着黄芦草,陪衬了秋日的肃杀之感。

旧时的英雄豪杰,为了建功立业来到边塞重地——幽州和并州,但末了的结局却是与尘土一起朽迈,就如王翰的“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表达了墨客对征人的同情和惋惜。

“不学游侠儿,矜夸紫疆好”描写了“游侠儿”的傲气,与上文的“幽并客”形成比拟。

这些“游侠儿”自命不凡,自恃勇武,炫耀紫骝长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乃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

边塞自苦以为就凄凉苦寒,这首诗,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付戍边在外的人的同情,对战役的厌恶,对付和平生活的神往。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

漂梗无安地,衔枚有荷戈。

官军未通蜀,吾道竟如何。

——唐·杜甫《征夫》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若是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隔壁,若是生下男孩只能捐躯疆场,葬身于荒野杂草之中。

你看现在十户人家还有几个人在?没有人相互照料,就算有千山万岭也只是白白多夸耀了。
四通八达的道路只有行人在哭泣,城市里已经听不到欢快的歌声。

人们只能把兵器藏入口袋里,扛着兵器四处奔忙,像漂流的桃梗一样不得安定。
现在官军还没有打通蜀道前来声援,蜀地已经不保了,我该怎么样安排自己的出息呢?觉得很失落落和无奈。

这首诗是一首哀悯庶民、心忧社稷的情怀。
战役来了,男人都上了沙场,女人在行人路上哭哭啼啼,他们居无定所,风餐露宿,造成的人口减少社会混乱。

自己比喻为漂浮在水中的断枝枯藤,写自己漂无定所。
通过写现实蜀地未通暗含自己的出息渺茫,对自己和国家产生忧虑,对战役产生强烈的不满。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顾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东汉末年·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一》

”十年天地兵戈老,四海苍生吊哭深。
“顾炎武说:连续的征战将天地搞得一片衰败,天下庶民百姓痛不欲生。
接下来的这首诗里的情景不便是这样惨不忍睹让人肝肠寸断么?

长安乱成一团,便是由于李傕和郭汜等人胡作非为,他们大肆烧杀劫掠,百姓遭殃。
我决定去荆州找新的安身之地。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的经历了。
送别的时候,亲戚朋友们都特殊伤心,他们都依依不舍地来给我送行,谁知道彼此还有没有来日诰日呢。
出门后,面前的统统都很冷落,除了白骨便是白骨,看到这一幕令我触目惊心。

一个面黄饥瘦的妇女坐在路边,无力地把孩子放在细草上。
婴儿的哭声让母亲撕心裂肺,妇女忍不住转头看了一眼,然后只能独自哭泣着离开。
都说骨肉不离皮,可是“我自己都不知道要去哪里,我们母子怎么可能都活下来呢?”不等她说完,我就赶紧骑马离开了,由于实在不忍心再听这些话了。
我登上霸陵的高地,连续向南走。
回过分来,我远远地看着长安城。
我感到很悲哀,想起了《下泉》这首诗的作者思念贤明的国君的心情,我不由自主地哭了起来。

 这首诗作者将惨绝人寰的事例罗列出来,深刻地戳穿了战乱给公民带来的沉重灾害。
写得凄凉沉痛,真切动人,是建安诗歌中的名作。
方东树评为“冠古独步”,果真是有道理的。

热爱和平吧!不要战役和武器;不要恐怖和悲哀;不要痛恨和饥饿。

为了和平,为了我现在的和平,为了永久的和平,让恐怖的战役消逝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欠妥,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