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杜甫的《秋兴八首》中的一首: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次青琐点朝班。

虽然不明觉厉,但是可以按照表面的意思不求甚解地读下去。
如果仔细看看注释,原来承露金茎和紫气函关暗藏着汉武帝和老子的典故。
老子骑牛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看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公众

汉武帝好神仙,于是作承露盘以承接天降甘露,以为服食之可以永生不老。
颜师古注引《三辅故事》:“建章宫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神仙墩承露,和玉屑饮之。
”不过汉武帝还是去世掉了。

老街诗词闲话103说暗典 鼓角声悲壮 深处亦沾衣 用的什么典故

后来的魏明帝曹丕敕令将铜仙承露盘从长安迁居到洛阳,结果物流不得力,途中铜仙承露盘破坏了,末了不知所终 。
到了唐朝,李贺还专门为此写过一首长诗《金铜神仙辞汉歌》,个中有“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千古绝唱。

入云深处亦沾衣

上面那首杜甫诗的例子,如果说函关是暗典不是明典有些争议的话,下面的“沾衣”说是暗典该当更加准确一些。

张旭《山中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明朗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沾衣”二字语出陶潜《归园田居》:“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敷惜,但使愿无违。
”知道出处,自然就遐想到“衣沾不敷惜,但使愿无违”,也知道张旭诗不纯挚是描写了山中的景致,背后还有世道污浊、山水怡情, 透露出一点点劝人归隐的含义。

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知道““作者之存心未一定,而读者之存心未必不然”这句话。
无论“沾衣”是作者故意如此或者无心如此不主要,主要的是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共鸣。

五更鼓角声悲壮

另有周紫芝《竹坡诗话》中关于暗典的一段话:

凡墨客作语,要令事在语中而人不知。
余读太史公《天官书》:“天一、枪、棓、矛、盾动摇,角大,兵起。
”杜少陵诗云:“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盖暗用迁语,而语中乃有用兵之意。
诗至于此,可以为工也。

周紫芝说杜甫诗中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暗用司马迁《史记·天官书》的一句话,个中有”动摇,角大,兵起“等词语,被周紫芝认为有用兵之意,这两句诗来自于杜甫的《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黄庭坚曾经说杜甫作诗,韩愈写文章,没有一个字没有来历,只不过是后人读书太少,以是认为”韩、杜自作此语耳 …….“周紫芝的意见和黄山谷差不多,他认为自古以来,写诗作文的这些读书人“ 大抵皆祖述古人作语。
“并举例说,梅圣俞诗云:“南陇鸟过北陇叫,高田水入低田流。
”欧阳文忠公诵之不去口。
鲁直诗有“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来”之句,恐其用此格律,而其语意高妙如此,可谓善学古人者矣。

东坡猪肉火候足

周紫芝还记录了下面这个故事:

东坡性喜嗜猪,在黄冈时,尝戏作《食猪肉诗》云:“黄州好猪肉,价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
逐日起来打一盌,饱得自家君莫管。
”此是东坡以文风趣耳。
后读《云仙散录》,载黄升日食鹿肉二斤,自晨煮至日影下西门,则曰“火候足”。
乃知此老虽煮肉亦有故事,他可知矣。

这一段可以看出,纵然是同时宋朝的周紫芝(比东坡年轻45岁),也不知道苏东坡诗里暗藏典故,后来有光阴看到另一本书才明白, 以是我们读不懂古人书,也没什么惭愧的。
原来火候足三个字也有故事,指的是从清晨开始煮肉,一贯煮到太阳西下才可以称得上“火候足“。

老街觉得如果掘地三尺的话,大概每一句诗都能够找到古人的出处,要完备读懂古人诗词,真须要有大学问不可。
对付还要学习数理化的我们来说,杜甫苏东坡们有点太陵暴人了。

后记

这几天想写一篇关于典故的文章,本来想写两篇,不过写到暗典这一部分内容有点多,太长的文章估计读者很难读进去,因此暗典这一部分单独拿出来先发布.明后天再发2篇关于典故的其他内容,包括典故不同的利用办法、包含内容、在诗句里的位置位置、利用禁忌等。

@老街味道

老街诗词闲话102-李白《忆秦娥》为何被王国维盛赞“以气候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