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的代表作《唐璜》(1818-1823)是一部堪与《浮士德》相媲美的讽刺性长篇叙事诗。
唐璜本是西班牙中世纪民间传说中的纨绔子弟,一个无恶不作的游荡公子,曾是莫里哀与莫扎特作品中的主人公。
这个著名的“登徒子”在拜伦的笔下转变成为一个俊美优雅、善良年夜胆、风骚机警的贵族冒险家形象,也成为拜伦展示欧洲现实生活丰富多彩的独特媒介。
长诗一开始就阐述了唐璜在“独母教养着独子”“同等放肆油滑鬼”的环境下发展,在与有夫之妇朱丽亚约会时被其丈夫创造、相互扭打并落荒而逃。
他在游历欧洲、逃离西班牙的航海中,船只突遭狂风雨,涌现了人吃人的惨剧。
末了他被吹到一个海盗岛上,和海盗的女儿海黛产生了牧歌式的爱情。
海盗创造后,把唐璜卖到土耳其奴隶市场上,海黛忧郁而去世。
苏丹王后古尔佩霞把他扮装成女奴带进后宫,但他以“奴隶没有爱情”为由毅然谢绝了这位王后,对土耳其后宫的描述恰如安格尔的绘画一样平常光怪陆离。
唐璜逃出宫廷后参加了俄国苏瓦洛夫元帅围攻伊斯迈尔的战役,并从横暴的哥萨克的刀剑下救出了一个10岁的小姑娘。
女皇叶卡捷琳娜把唐璜当作宠臣,后出使英国,在充满传奇色彩的英国古堡中同样产生了令人惊异的爱情故事。

拜伦笔下的唐璜出身崇高、容貌俊美、脾气温和、骑术博识、舞姿幽美,是女人的爱神、社交界的宠儿,既没有传说中的邪恶与荒诞,也没有拜伦式英雄身上常见的无聊忧郁与愤世嫉俗,反而充满了年夜胆乐不雅观、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拜伦对唐璜与海黛纯洁爱情的描写是长诗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篇章,同时也是天下文学史上最常被人提到的美好爱情之一(第二章第一四八节)。
长诗赞颂了唐璜在伊斯迈尔战役中惊人的年夜胆,保家卫国的顽强冲动大方、侵略者的勇猛残酷、战役的悲壮惨烈都维妙维肖地呈现在拜伦的笔下:长诗通过悲壮惨烈的战役场景戳穿了侵略者荼毒生灵的残酷本性,也歌颂了守军誓去世保家卫国的战斗豪情(第八章第八三到八五节、第一五到逐一九节)。

长诗的主人公除了唐璜还有拜伦自己,正如诗中所说:“我的天性爱对大多数事物都发挥/一通哲理,从暴君以至于一棵树。
”便是通过这种无所不包的议论:从政治到哲学,从文学到风尚习气,从法国革命到拿破仑的滑铁卢之役,展示了欧洲广阔的社会画面,反响了拜伦的深刻理解与不雅观察,抒发了他追求自由与民主的战斗豪情。
他说英国首相便是海盗,伦敦便是“妖怪的客厅”,俄皇宫廷充满着“一群有教养的熊”,把打败拿破仑的惠灵顿称为“精彩的刽子手”,叶卡捷琳娜为“大祸胎的集成”,伊丽莎白女王为“半贞洁的”,乃至号召欧洲各国公民奋起反抗,“把恶徒吊在柱子上来照明”!
他对骚塞、华兹华斯等湖畔派墨客变节行为的打击更是高兴淋漓!

《唐璜》的故事弯曲旷达,充满了瑰丽的想象,措辞生动形象,诙谐风趣,庄谐合一,议论既有哲理的沉思,也有尖锐的讽刺,精彩绝伦的段落令人目不暇接:《哀希腊》对自由与空想的追求(第三章第八六节)、对晚钟声中游子思乡的刻画(第三章第一八节)、对海上风暴中抽签吃人胆怯场景的想象(第二章第七一至八三节)等,都已成为文学史上的绝唱。

拜伦和他笔下的唐璜

拜伦(1788-1824)是英国十九世纪早期伟大的墨客,歌德曾称其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天才”。
拜伦1812年揭橥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塑造了讨厌、鄙视英国上流社会,高傲叛逆、孤独忧郁而又冷漠痛楚的 “拜伦式”英雄形象,成为欧洲浪漫主义抒怀史诗的精品。
拜伦最精良的作品还是长篇叙事诗《唐璜》。
他与另一位著名的浪漫主义墨客雪莱的友情也是天下文学史上令人惊叹的佳话。
拜伦以丰富超拔的想象、生动弯曲的故事、光鲜细腻的人物形象、文雅与普通合一的完美措辞,显示了他是一位光照天下文坛的天才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