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一锤定音!

2024年7月27日,印度新德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天下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大会主席夏尔玛落下木槌,宣告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空想都城秩序的精品”列入《天下遗产名录》。

至此,走了十二年申遗路,中国终于交上了一份名为“北京履历”的答卷。
这份答卷,关乎文化遗产,关乎未来,关乎人类自身。

行而不辍十二秋

1.保护放紧张地位

这是一场历时十二年的接续努力,而“保护”二字,始终被放在首位。
申遗办的全称为“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事情办公室”便是最好的佐证。

在申遗过程中,“北京市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带动老城整体保护,推动重点文物、历史建筑腾退,强化文物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让中轴线的历史格局和风貌逐步复原。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申遗办专职副主任褚建好如是说。

与天坛东西相对、遥相呼应的先农坛庆成宫,曾是明清天子敬拜亲耕前斋戒的地方。
申遗成功后,“根脉中轴嘉礼庆成——北京市群众性主题活动”的地点,选在了这里。
从建成至今的566年间,从未对"大众年夜众开放的庆成宫,在这次活动中首开大门。

由于历史缘故原由,先农坛的部分区域始终未向众人开放。
申遗事情开始后,经由腾退、修缮等事情,神仓、庆成宫两座古建筑在今年4月和7月先后开放。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薛俭认为:“这使先农坛区域古建筑群得到真实、完全的表示,更主要的是让先农坛的文化代价传承有了持续性。
”他还欣喜地见告:“北京中轴线将先农坛纳入一体保护之后,我们明显觉得到了先农坛的有名度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
在一次针对境外网友的关于北京中轴线遗产区内最感兴趣的点位调查中,先农坛的美誉度仅次于故宫和天坛,排在第三位。

实在,先农坛所做的事情,仅仅是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的一个缩影。
12年的申遗之路,是一次分外的文化遗产保护进程。
7.8公里的中轴线两侧,北京市在功能讲明、古建修缮、街巷管理等方面持续发力,百余项工程相继启动,推动了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

北京市方案展览馆副馆长、高等工程师赵幸在北京市舆图上画了一个框,标示出589公顷的遗产区范围,而遗产区之外有更大的一片区域,是面积为4542公顷的缓冲区。
“北京中轴线的遗产区和缓冲区里生活着大量原住民,我们不但要让公众年夜众理解、理解、参与北京中轴线申遗,而且要时候将惠及百姓放在心里。

为什么鸽笼的样式要改变,为什么街道的风貌要整改,为什么传统建筑的高度要掌握……这些专业的问题,须要专业的职员来解读。
因此,自2017年起,赵幸和她的同事们在中轴线所在的东、西城区范围内建立起“任务方案师制度”:由专业方案师为街道供应陪伴式做事,一方面向居民解读方案理念,另一方面理解居民的需求、反馈到方案方案之中。
同时,“我们举办展览、活动,组织居民一起订定社区公约、编写口述史,发动居民一起动手改造胡同微空间、营造家门口的微花园。
通过居民的亲自参与,引发大家培植家园的内生动力,也保护着遗产地真实的生活场景。
”赵幸如是说。

被保护的,还有中轴线上几千余株根深叶茂的古树。
天坛数量最多,景山密度最大,而社稷坛则拥有树龄最老的古树。

走进中山公园,抬眼望去,蓊蓊郁郁,浓荫蔽日。
从东门到北坛门,沿着明清天子敬拜社稷坛的路线,道路两侧的古树依然延续着几百年前的排列办法。
株行有距,纵横分明,每棵树身上还挂着自己独特的身份信息牌。
中山公园管理处遗产办公室主任盖建中先容:“目前坛内共有古树606株,每棵古树都有信息牌,红牌代表树龄300年以上,绿牌代表树龄100至300年,牌上还标注有古树的级别、编号、树种、年代,扫描阁下的二维码还会有更详细的信息。
我们也设有专门的管理部门,一树一档开展古树的保护和监测,定期进行评估。

曾经,这些古树是为营造渲染皇家礼仪氛围而生;如今,它们则是百姓公园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作为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古树是遗产保护的工具,而受到保护的古树们,也年夜方地伸展臂膀,为游客和周边居民撑起一片阴凉。

2.协力是事情法宝

“北京履历”中,机制保障、协同管理形成协力,可谓是事情的“法宝”。

2012年,经北京市申请,国家文物局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中国天下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提交天下遗产中央备案。

2017年至2021年,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政府建立运行部市互助机制,制订履行《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操持》《都城功能核心区掌握性详细方案(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公布技能指引《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

2022年至2024年,《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方案》出台,建立央地跨部门协同管理事情机制。

…………

十二年漫漫征途,北京市从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国土空间这“三类”,国家层级、北京市层级这“两级”,构建起保护管理北京中轴线的完善的法规体系,为推进事情供应了最有力的保障。

中轴线沿线的空间里,古建筑产权管理利用单位繁芜程度令人咋舌,既涉及中心单位,也涉及市属单位,还涉及各个不同的区。
乃至一个院子,可能一半属于东城区,一半属于西城区。
在很长一段韶光里,遗产保护事情都是各不相谋,难免步调不齐。

中轴线申遗保护事情开展之后,建立了一种新的事情机制——“北京中轴线保护折衷议事事情机制”,办理了文物保护的后顾之忧。
在北京市政府门户网站查阅《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方案(2022年—2035年)》,一张管理体系方案架构图格外瞩目。
这张霸占了近整页的长图,详细列明了国家、北京市、区三级的北京中轴线管理架构,实施分级卖力、属地管理,钟鼓楼文物保管所、景山公园管理处等15个遗产构成要素管理单位,按照行政管理归属分别纳入管理体系。
新机制的建立,保障了各单位之间沟畅通畅、协同联动,确保“全线一盘棋”。

中轴线上的文化遗产保护事情,也绝非仅仅是文物部门的“自家事”。
采访中碰着的人,有的来自道路养护部门,有的来自城市方案部门,有的来自园林绿化部门,还有城乡培植、文化旅游、交通、自然资源……各部门加入进来,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这强大协力之中,还有一股力量来自专家学者。

受北京市文物局、申遗办委托,京文创研究院建立了“北京中轴线申遗专家智库”。
点开“北京中轴线专家智库平台”小程序,首页上,吴良镛、马国馨、吕舟、单霁翔、汤羽扬、熊澄宇、王巍……诸多有名专家的照片彰显著这个平台的学术分量。
京文创研究院院长奚大龙先容,智库汇聚了文化遗产、考古、建筑、方案、法律、传播、文化家当、数字科技8个领域的国内外专家204人,为中轴线内涵挖掘、代价阐释、文化传播、文脉传承等各方面供应智力支持,支撑主要条例、机制的体例,为中轴线文化主题活动出谋划策。

与此同时,海纳百川、汲取他人精华,文明互鉴、传播中国故事的学术互换,也在为申遗助力。
两场“古都文明对话”,北京、巴黎、斋普尔三座古都,国内外学者和干系领域专家,聚焦历史文化保护、人居城市方案等内容开展学术对话,推动文明互换互鉴。
“保护文化遗产,便是在保护人类文明相互互换的见证。
这种相互浸染和关联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色,也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央主任、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卖力人吕舟说。
这股由北京中轴线生发而出的协力,究竟会传导向全天下,形成更大、更持久的力量。

3.科技为申遗助力

“这是环球首次利用数字化技能全过程参与天下文化遗产报告。
数字化成为北京中轴线申遗的主要创新与关键标签。
”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衔代表杨新育说。

申遗事情启动之初,吕舟一贯在思考:“北京中轴线经历了七百五十多年的演化,在韶光的淘洗下,有些内容消逝了、有些变革了,怎么才能在申遗文本中更好地表示这种历史性呢?有没有比写报告、画图更简洁生动的方法?”

有,数字化!

2021年9月6日,北京市文物局和腾讯公司就北京中轴线申遗项目达成计策互助,首次利用数字化技能全程助力天下文化遗产报告。

北京中轴线申遗材料中,一行网址赫然在列——北京中轴线官网。
官网首页的大标题与申遗文本的标题千篇一律,设计元素与风格也一以贯之。
实际上,中轴线官网可以视为申遗文本的数字化备份,只不过呈现更生动多样、内容更一览无余。
而这种数字化的做法,是中国乃至天下各国在报告天下遗产时从未利用过的办法。

与此同时,一个宏伟的目标产生了——在数字天下,让北京城的脊梁永生。
于是,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申遗办联合腾讯公司,历经1000多个昼夜努力、542个版本迭代,沉浸式体验产品“数字中轴·小宇宙”出身了。

近到微风里的一草一木,远到天边的遥遥群山,那些饱经风霜的建筑、文物和城市空间得以毫厘再现。
搜索“云上中轴”小程序,点击“数字中轴·小宇宙”,便可以穿越时空,仰望750年前的残酷星河,谛听暮鼓晨钟下的市井鼓噪;或是乘风而上,一览北京周边的山形水势,领略中原先民“象天设都”“择中而居”的天下不雅观。
这背后,是“数字中轴·小宇宙”基于最新的中轴线研究和保护成果,通过高清照扫、游戏引擎、云游戏、PCG程序化内容天生、SmartGI等游戏科技,采取5级舆图模式,对北京中轴线7.8公里核心遗产区进行的风雅还原,结合人工智能内容天生能力来天生超大规模的地形、植被和建筑群,再现了30万株植被、220万栋建筑物。

如何利用新科技讲好一个古今交融的中国故事?单靠“复刻”肯定不足。
腾讯可持续社会代价奇迹部数字文化实验室卖力人伸展先容,技能团队在“重塑”方面同样花了大力气。
“我们利用游戏互动设计思路,以及解谜网络等交互玩法,从韶光和空间两个维度,对物理、历史和思想三条中轴线实现了生动的表达,个中涵盖敬拜礼仪、古建筑构造拆解、古代星宿、市井生活等大量知识点。

申遗成功当晚,在印度新德里国际会展中央的“中轴之夜光耀古都”主题活动上,“数字中轴·小宇宙”向环球正式发布上线。
新入选的天下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将在数字天下里永葆青春。

随着雨燕飞过,一张数据大屏在面前展开,宛若一壁未来之镜。
遗产区划、保护标识等静态信息如星辰般闪烁,巡查信息、预警跟踪、游客热力争等数据则在穿梭流淌,一直地搜集到这个弘大精密的系统。

“这是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平台。
”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央主任金锡彬先容,这个始建于2022年的监测平台,通过遥感卫星、手机信令、街景相机、物联设备、常态巡检、公众巡查、专业监督、定期报告等办法,每时每刻为北京中轴线的数据采集、监测评估、预警跟踪、审批核准、保护修缮供应做事。

监测部主任周子予表示:“依托三维数字孪生技能、AI技能剖析,我们实现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本体监测的全流程管理和全过程记录。

行而不辍十二秋,终于铸就一份“北京履历”;天下遗产保护之路刚刚动身,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