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 元好问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空隙。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顾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白马独家译诗: 和老友再一次告别,面对着不息的河流,我们停下车马。天地间一望无垠,清新悦目,万类景物相互依凭,衔接成一体。呼啸的北风吹着,下了几日的大雪。这正是大自然主宰的天地间的变革啊。峻拔的山峰耸峙着,都因覆盖着积雪而披上了一层银色。颍河的水面寒波荡漾,上空的白色鸥鸟清闲地轻轻落下。想着回去的路心里不免有一种急匆匆的觉得,但这身边的万物依然是闲适自若,静好如初。老友们举杯饯别,再没有了昔日饮酒作诗悠然自得的逸致。前路风尘仆仆,让我们不由得感慨悲叹,何时再见!
逐渐地走得越来越远,转头望颖水的那长亭里,朋友们仍旧伫立在那里,而雪原上的树林则象一幅画卷把长亭夹在其间。
提及古今中外送别的诗,大多凄美悲怆,缠绵悱恻,这是由人们分别时的心情决定的。“天之涯,地之角,深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端人。”朋侪一别,天各一方,千愁万绪,太多迷茫!
而读了生活在金末元初的文学大家元好问的这一首《颍亭留别》,却让人感想熏染到了不一样的风格。
在一场大雪后的一个日子里,墨客在登封县和朋友们再次告别。朋友们为他送行经由颍河边,面对着无声地向东流淌的河水,他们停下来叙话。刚好这里有颍亭,于是众人便停下脚步玩起了分韵作诗。墨客分得一个“画”字,便以“画”为韵,写下了这首诗。但墨客在本诗中用的是平水韵去声部的二十二“驾”,“画”属于去声部的十“卦”。这两个韵部相靠近,读起来倒也琅琅上口,韵律幽美。
诗题《颍亭留别》说的是墨客在颍河边的离亭上与友友们告别的情景。这首诗在一开头就先扣题,“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分携,便是分别、告别,它照料题目中的“留别”二字。读到这两句诗,明白了它的意思,我们是不是有一种很熟习的觉得呢?我们生活中也常常会和朋友们作一次次的告别。此刻墨客和友友们临水而立,却把心中的惜别之情撇开,通过后面的八句摹景的诗句表现出一种超然,淡定,爽朗。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这一行诗总领起下面三行的雪景描写。朗朗然天地辽远,户外的万物清新素装,而映入眼帘的统统景物莫不是相辅相成,十全十美的。比如说墨客接下来写道: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这两行诗里每一行的末了一句都是蕴含了一种道理。万景若相借,说出了天地间万事万物相互依存的一种平衡关系。太素秉元化,昭示了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群神奇力量,这是墨客对自然和物质之间的客不雅观规律的认识与总结。
便是这种惊人的力量造就了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比如说尾月来里北风呼啸继而随之下起了大雪。大雪过后顿时令神州大地上的山川一新,愈发的峥嵘峻拔,显示出一副丝毫不受任何陵犯凌辱和践踏征服的傲然雄姿。这便是“九山郁峥嵘,了不受凌跨”的诗意。
以上是众人到临河边,纵目远方的景不雅观。接下来墨客把面前的近景亲和地描写了一番: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这两句写得非常的生动知心。很显然河面还没结冰,寒风习习,银波粼粼,欧鹭翩飞,无拘无束,自由随心。而墨客也是这样地意想着远方的路程,虽然和朋友们热切地说着告别的话。这两句以大自然的无我之境透析出墨客内心天下,意境妙绝。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空隙。许多时候踏上旅途的人的内心还真是有点急不可耐的样子,这紧张是由于对远方充满了新奇感,期盼感。可对付来为我们送别的亲友来说是不急不慢的,满怀着美好的祝愿。不管去远方的人如何的发急,可是大自然依然沉着空隙,从容无忧的样子。这两句通过人与自然之间的一动一静,一急一缓,比拟刻画出一种和谐的情景。这两句令人读后如感同身受,回味句中诗意与个人经历,莫不是如此。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面对着尘世间人们无数次的分分合合,繁忙生活,回忆着个中滋味,无非酸甜苦辣。这统统的统统令人悲从中来。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见。此时此刻,朋友们把酒临风,举杯当歌,虽然痛饮,却并未吟诗啸歌。可见各位好朋友的心是难分难舍,悲哀无比。
回顾亭中人,平林淡如画。墨客对朋友们在内心深处也是留恋不舍的,只是在踏上归途之前,有点心急。一旦上路,那可是一次次回顾而望,一次次见颍亭中的友友们也是默默而立,不忍拜别。而这统统,都被亭子四周的漠漠寒林包围着,在雪原上平淡如一幅山水画卷。
纵不雅观元好问这首诗,用笔弯曲有致,层层跌拓相衬,诗中有画,味淡而情深,不愧为一代文宗的大家之作。读了元好问这首《颍亭留别》,诗友们觉得怎么样?欢迎谈论互换。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关注白马侃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