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明义,《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一首豪放词。

苏轼是宋代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他在文学、诗词、书法、绘画等领域取得了很高的造诣,不仅如此,苏轼在建筑、水利、医疗、养生、酿酒等方面也有建树,可以说是那个时期中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苏轼的文学造诣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单从词作方面来看,苏轼生平就有三百余首传世词作,个中豪放词更是苏轼的一壁金字招牌。
追本溯源,苏轼的第一首豪放词是他在密州担当知州的期间创作的,这首名为《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词作便是苏轼的豪放词处女秀。

在写给好友鲜于子骏的书信《与鲜于子骏书》中,苏轼信心满满地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呵呵!
数日前猎于郊野,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不雅观也!
”从信中的语气和所用词语不丢脸出,苏轼对自己的这首词也很满意。

苏轼感伤人生写下一首词只100字便道尽世事无常成为千古绝唱

苏轼与豪放词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主要意义,《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一个与婉约词分庭抗礼的崭新的词风正式形成。
自此,在北宋词坛上,豪放与婉约两大词派并蒂花开,交相照映,共同促进宋词百花园的繁荣与兴盛。

宋末元初词人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中就肯定了苏轼创始豪放词的意义。
如“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不雅观”,如“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散布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再如“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等。

这是刘辰翁对苏轼豪放词风的高度评价,他认为苏轼的诗词题材广泛,清新豪健,独具风格。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造诣的代表人物,尤其是苏轼的词首开豪放一派的风格,刘辰翁会说出这样的评价。

清代词论家徐釚在《词苑丛谈》中高度评价苏轼的豪放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
”在苏轼的豪放词中,最具有这种英雄本色的代表作,当属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了。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已是苏轼由于“乌台诗案”来到黄州的第三个年头了。
诚如苏轼所言:“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是苏轼人生旅途上的主要驿站,也是苏轼心灵升华的主要驿站。

自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来到黄州后,他便有了更多的韶光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归宿。
苏轼将自己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与传统哲学思想结合起来,在收受接管儒释道思想的过程中,他也在悦纳自己。

黄州的山水降解了苏轼心中的暴躁,儒释道学问的研修提升了苏轼的修为,在一降一升中,苏轼抚平心中的褶皱,给软肋覆上了盔甲。

在黄州期间,苏轼变得更加成熟、旷达、超然。
在他的身上,形成了独特的人生不雅观,他变得乐不雅观洒脱、随遇而安。
黄州是苏轼的人生思想形成的主要阶段。
黄州对苏轼的主要性无需多言,那里虽然是苏轼人生的低谷,却造诣了他诗文艺术上井喷式的发展。

不少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随处颂扬的诗词名句,乃至如传世书法作品《黄州寒食帖》、传世名画《枯木怪石图》、经典美文《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在这一期间孕育而生的。
可以说,黄州虽然是苏轼的贬谪之地,却造诣了他文学造诣的第一座高峰。

苏轼飞扬的才华在黄州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表示,在创作的广度、维度与深度上,苏轼进行了无限可能的拓展与延伸,他也在所处时期的文学边界上打破了一个点,也将自身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

苏轼登临赤壁,写下千古豪放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豪放词,便是苏轼他游赏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时写下的。
苏轼在黄州期间曾多次游赏赤壁,传世名篇游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便是苏轼泛游黄州赤壁时写下的。

词中的地名赤壁,又叫赤鼻矶。
赤鼻矶位于黄冈赤壁最西真个前沿部位,它由赤壁山麓向西突出近百米长,数十米宽,赤鼻矶通体岩石,突出下垂,颜色赭赤,古时直插江底,形成矶头。
又因赤鼻矶耸立如墙壁,也称赤壁。

一天,苏轼又来到赤壁,望着滚滚东流的长江,想到自己兜兜转转的足迹和跌宕起伏的人生,不禁感慨万千起来:他的少年壮志、入世情怀随着乌台诗案的发生,都已成为过眼云烟。

苏轼站在赤壁之巅俯仰天地,追忆古今,浮想联翩,澎湃的江水拍打着耸立的赤壁,激起一朵朵浪花。
在江水、赤壁、浪花和涛声的见证下,苏轼他写下了这首蜚声词坛的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骚人物。
故垒西边,人性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重在写景,词人将韶光与空间的间隔紧缩集中到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身上。
前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涌东流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词人对历史人物的神往、崇敬之情。

开篇的四个字“大江东去”,词人从滚滚东流的长江落笔,笔势犹如长江之水一样飞泻而来,大气磅礴,气势如虹,让人面前一亮。
你看,那长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
乃至让人在无声的笔墨入耳到了江水奔流时发出了响遏行云的声音。

这种开篇便是超重低音的起笔,直接首创了豪放词的写作范式,后世很多精彩的开篇词句中,都能找到苏轼“大江东去的”的影子,如南宋词人叶梦得《念奴娇》的开篇句“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丽人”,便是叶梦得向经典致敬,模拟、化用苏轼《念奴娇》开篇词的一首代表作。

接下来的“浪淘尽”三字,引出“千古风骚人物”,把浩荡东流的长江和风起云涌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营造了一个虚拟的叙事时空和想象场景,更为下文中那些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的出场做足了行文铺垫、气氛陪衬和环境渲染。

大江东去展现出了长江与赤壁雄伟壮丽的景不雅观,苏轼将这种气势十足的景不雅观与历史人物进行了联系。
在时空错位的笔墨与蒙太奇般的镜头中,仿佛将读者的思绪强行带到某一个触目惊心的历史时候。

这两句开场白不仅让人遐想到波澜壮阔的长江,又让人的思绪极易与历史人物产生共鸣,还可以让人体会到词人起伏不平的心境。
如果将评比词史上最强大的氛围组开场白的话,苏轼的这两句一定会入选,而且排名一定会很高。

接着词人写到“故垒西边,人性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的这几句话蕴含着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赤壁之战,三国期间,东吴将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胜曹操。

“人性是”三字写得非常谨慎,表述极有分寸,同时也透露出苏轼心中的疑虑。
苏轼的疑虑是什么呢?由于黄州城外苏轼眺望长江的这个地方,当地人也叫“赤壁”,这从词中的引言“赤壁怀古”四个字就可以看出。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真的发生在他脚下的这个地方吗?这正是苏轼心存疑虑之处。

实在苏轼的疑虑并不无道理,由于黄州城外的这个地方准确的名字叫“赤鼻矶”,只不过当地方言对这个地名的发音靠近于“赤壁”,以是给苏轼造成了一种时空错位的觉得,实在真正的赤壁之战的沙场并不在黄州。

苏轼在此不过是借怀古而抒发心中感慨,以是至于这是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发生的准确位置,这一点反倒显得不是那么主要了。

按照一样平常的行文,读者觉得苏轼肯定会澄清一下这里到底是不是赤壁之战的发生地。

然而苏轼便是苏轼,他一定不会按照套路出牌,而且苏轼对自己的文学创作是非常自傲的,他曾说:“吾文如万斛起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提高神速无难。
及其与山石弯曲,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以是,在存亡关头,苏轼溘然笔锋一转,以气定神闲的语气转而描写赤鼻矶的壮丽风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大意是说: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韶光呈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这种具有很强画面感的词句也能够引发读者的想象与遐想,从而将读者带入触目惊心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的阐述中,并让读者从词作中感知词人的精神和胸襟,也不得不让人由衷地佩服苏轼超凡脱俗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学创造力。

难怪连金代词人元好问在《题闲闲书赤壁赋后》这样写道:“夏口之战,古今喜称道之。
东坡赤壁词殆戏以周郎自况也。
词才百余字,而江山人物无复余蕴,宜其为乐府绝唱。

元好问此言中肯而贴切。
苏轼此词中的崇高意象并非完备写实,而是虚实相生,将个人的肚量胸襟气概浇筑在自然环境中,并与历史隔空对话。
这种内心的气概扩充了词的境界,词的审美感油然而生。

很明显,苏轼在描写赤鼻矶的风光时利用了夸年夜的修辞手腕。
苏轼笔下的赤鼻矶有着无穷的魅力,这种“有我之境”,是源于词民气灵深处对崇高境界的一种神往。
苏轼在词中极尽夸年夜地描写赤壁触目惊心的美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表达词民气坎神往功业的人格力量。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是词人发自肺腑的溢美之词,词人从艺术角度出发,对大自然之美进行了由衷的赞颂和描摹。
壮景辽阔,江山如画,固然是恢宏的实景,但更主要的是词民气中的虚景,这种虚景和气魄的恢宏才是决定性的。

苏轼以虚实相生的手腕,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沙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赤壁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三国期间的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苏轼从不同角度描写赤壁壮不雅观的景象,赤壁壮不雅观的景象又给词人带来了不一样的感想熏染,不同的内心感想熏染又让苏轼以飞扬的文采将这统统宣泄出来。

笔墨是有情绪的,有力量的,也有温度的。
这样的笔墨能激荡人的内心,触发人的情绪,读这样的笔墨使人心胸为之一荡,精神为之振奋。
这也是苏轼此词被贴上“自有横槊气概,是英雄本色”的标签的缘故原由了。

从内容来看,上片重在写景,而结尾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浸染。
将韶光与空间的间隔集中到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身上。
这正是苏轼这次来到赤壁的缘故原由之一——凭吊古人。

以是下片开头的五句,苏轼以周瑜的形象为出发点,描述了指挥赤壁之战的周瑜的人物形象,从而进行了恢弘的历史叙事。

在浩瀚的三国人物中,苏轼尤其神往那智破强敌的周瑜,故下片由“遥想”二字起调,总领五句,集中笔墨,浓墨重彩地描述并塑造了周瑜的形象:写他的美满姻缘,写他的少年漂亮,写他的衣饰仪表,写他的他的谈笑自若。

苏轼在历史事实的根本上,挑选足以表现历史人物周瑜的范例素材,经由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维妙维肖。

史料记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付与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周瑜不辱义务,同孙策一同占领皖城。
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周瑜娶小乔,孙策娶大乔。
皖城之战十年后,周瑜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

在词中,苏轼把周瑜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生平活细节,以小乔陪衬周瑜,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洒脱、年光时间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两句,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整装儒雅,风姿翩翩。
词人着力刻画周瑜的仪容装扮服装,正反响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洒脱从容,解释他对这次战役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

苏轼的这一笔,看似是闲来之笔,却着力刻画周瑜的仪容与装扮服装,正反响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的洒脱自若与从容淡定,解释他对这次战役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两句,捉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赤壁之战的场景,仅此一句就突出周瑜的气概和才干,有强烈的气势。
据《三国志》引《江表传》,当时周瑜指挥吴军用轻便战舰,装满燥荻枯柴,浸以鱼油,诈称请降,驶向曹军,一韶光“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

苏轼截取赤壁之战中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赤壁之战的恢弘场景,几个字就将赤壁之战中那触目惊心的场面淋漓尽致地描述了出来。
苏轼在赤壁写下的这段笔墨,也充分展示了他的文学教化,他将文学作品的语气、节奏、质地、句法、历史人物用词句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读者可以透过词句一览历史人物、故事情节、叙事、创造性想象力、虚构性的意义,进而为读者营造了更深一层的想象空间:苏轼是如何将文学作品说什么和表现什么之间的紧张关系展示出来的。

接下来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由人及己,从词中对历史人物的描述转到对自身的反不雅观上。

在苏轼眼中,周瑜能在风华正茂的年纪里就建立了功业,造诣了自己的千古隽誉,乃至为历史的斑驳影象中增长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和周瑜比较,自己年将半百却蹉跎人生,白发已生而功业全无,而自己满腹经纶,只能空怀一身抱负,在光阴流落中蹉跎年华。
以是“多情应笑我“这一句,看似是词人轻轻着笔,但在轻描淡写的笔墨中却夹杂着词人无可奈何的心境。

但是,人生虚幻犹如一场大梦,纵然像周瑜这样的英雄人物,终极不也是一样淹没在奔流不息的光阴长河之中吗,自己又何必因无所作为而悲哀呢?

苏轼仕途沉浮,壮志难酬,这同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适成对照。
然而人生苦短,何苦让各类“闲愁”萦回我心,还是放眼长江、举酒赏月吧。

凭吊古迹,元自心情激动,实在是一种可笑的多情。
只有江水、明月才是永恒的存在。
末了,墨客举杯祝月,领受这夜静时分的无边美景。
词的结尾几句虽表达了词人的伤感之情,但基调主体仍为英雄本色的情绪再现和豪放气质的抒怀旋律。

总而言之,苏轼从浩荡东流的长江、历史上的古沙场,遥想当年气吞山河的一代豪杰,感慨韶光的消散和历史的变迁,不禁怀想起过往数代的风骚人物。
眼底心头的江山、历史、人物逐一提及,又完备熔铸在一起,营造出恢宏壮阔的词境。

当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回归到现实,就不免思绪深奥深厚、顿生感慨,从而让他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感叹了。

以是苏轼在与周瑜作了一番比较后,虽然也看到了自己的功业无法与周瑜媲美,但上升到全体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双方实在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别。

有了这样深奥深厚的思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就自然而然地引发出来了。
细细品味这一句话,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长于自解宽慰的词人形象,仿佛就浮现在我们面前。

在扫尾的几句中,词人的感情犹如大江中回旋的激流,犹如在高原阔野中奔涌的江水,再一次回旋往来来往的激荡之下,又连续向前方奔涌流淌而去。

苏轼的这首随处颂扬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好评如潮,南宋陆游在《御选历代诗余》一语中的:“试取东坡诸乐府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明代词人俞彦很欣赏苏轼的这首词,评价也是超燃超赞:“万顷波涛,吞天浴日,古今豪杰都在。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评苏轼的《念奴娇》:“学士此词,亦自雄壮,感慨千古。
果令铜将军于大江奏之,必使江波鼎沸。
”像这样的评价在后世不胜列举。

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之以是被誉为千古绝唱,是实至名归的,也是毋庸置疑的。
该词自问世以来,被后世词人唱和60余次,更是后世词集中的必选作品,这首词的经典性在后世得到了充分展现。

小话诗词

纵不雅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人捭阖才情,挥洒笔墨,用满腔豪情尽情宣泄,词作一气呵成,词情一泻千里:苏轼以空前的气概和艺术魅力重塑了维妙维肖的历史人物形象,透露出词人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

苏轼漫游赤壁,泛舟长江,用豪壮的情调抒写文人情怀,词作中的豪壮情调与气候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长江的非凡气候,赤壁的险要形势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带来崇高的艺术美感;其次便是苏轼在词中借凭吊古代英雄、凭吊如画江山的怀古之情来抒发豪情,终使其成为豪放词中的千古绝唱。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那便是词中昂扬的豪情与旷达乐不雅观的人生态度交相照映,犹如乐章的主调与副调一样相得益彰,也为这首气势恢宏、声律铿锵的豪放词平添了一抹协和柔美的色彩,这样的表现手腕,是本词最值得称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