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文章千古颂,江山锦绣万年春。
豪情壮志凌霄汉,醉卧瑶台梦里人。
西汉天子汉成帝最宠爱的女人是班婕妤,她俏丽,才华横溢,知识渊博。
汉成汉帝特殊重视她,命百姓造大车,邀班婕妤同游。
班婕妤不从,曰:圣贤之君主,身边坐的都是名臣,只有亡国的君主,身边坐的才是宠妃。
这么说也是有道理的,汉成帝也很意外。
后来赵飞燕的妹妹和赵合德入宫,班婕妤就失落宠了。
见不到天子的班婕妤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想法。
南朝齐人谢脁有感于班婕妤故事的启示,写下了《玉阶怨》一诗;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永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谢脁去世后200多年,墨客李白,有感于宫中悲痛的女子,也写下了《诗三首》中的名篇《玉阶怨》。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这首歌可能是李白最清新最干净的一首。
玉步、白露、水晶、秋月,都是明朗清晰的意象,读来以为格外纯净。
在一个纯粹的俏丽场景里,却又个悲哀的故事。
足下生白露,夜长裹袜。
地点在皇宫。
玉石台阶上,站着一个女人。
苍白的华贵脚步,苍白到冰冷,女人的心一点一点在变冷。
夜里,景象更冷了,水汽沉入空气中,与冰冷的玉露相遇,结成眇小的水珠。
韶光一点一点过去,水珠一点一点地凝集在台阶上,化作白露。
“生”字模拟白露凝集的过程。
夜色越来越深,忽暖忽冷,一点一点地结出白露,润湿了女人的骨架。
想必是个久等在外的美女,一贯在等人,久久不愿离开。
露水侵蚀女人的丝袜,痛楚侵袭女人的心。
孤居,心爱之人未等,怎能不怨?
却在晶帘下,玲珑望秋月。
表面实在是太冷了,女人实在是受不明晰,就走进了房间。
但思念并没有就此结束。
女人拉下水晶面纱,隔着面纱再次看向秋月。
古人中望月便是怀远,思念未归人。
于是她默默地看着玉轮,连续惦记心中的人。
“却下”这个词很奇怪。
一百年后的宋代,李清照曾有诗云:
此情无计可肃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白的却下”与李清照的“却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是一对和蔼的夫妻。
婚后不久,赵明诚远行,空荡荡的闺房里,只有李清照一个人。
她惦记丈夫,她举头看着天上的白云,云卷云舒,却没有来信。月光洒满了全体西楼。
落花飘落在水中,水独自流淌,相思之苦折磨着李清照。
惦记实在太难熬痛苦,李清照提醒着自己:别想了,别想了。
相思在眉间散去,却又在心头涌起,避无可避,相思无处不在。
一千年来没有人赞颂这首歌。
整首诗一共20个字,除诗题外,不是一句怨言,而是一股涌入胸中的嗟叹。
历代诗评家如此评价:
《唐诗归》:钟云:一字不怨。深,深!
《李太白诗醇》:虽不说怨,而字字是怨。
《唐诗援》:从未有过下帘望月者,不言怨而怨自深。
长久的等待,沾湿的罗袜,固执地望着秋月,不肯入眠。
独处久了,“怨”是自然的,女子虽未说出口,怨却已从诗中倾泻而出,蔓延至所有读者的心头。
没有一个美的词,每每读到它的时候,以为很美。
全体故事都没有对这个女人的阐述,我们只是以为她很俊秀。
玉砌的台阶,白色的露珠,罗袜生凉,水晶帘起,玲珑秋月,每一个意象,都有一种冰清玉洁的美感。
女人的容颜很美,苍白的脚步很美,水晶很美,天上的秋月也很美。
逐步读,让空灵的观点进入,就像过于丰富的散文,20个字就戛然而止,给人回味无穷。
有一句歌词:有些人说不出好话,但没人能供应。
有些诗不能说有什么好,但是一旦读过,就过目不忘。
幽美的诗词太多,说不清为什么,便是喜好。
秋月高升,不知不觉吟诗;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友友们,你也喜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