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行》(节选)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中留行到底何意很多人理解错了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这首诗大概写于公元744年,此时43岁的李白已被“请”出了宫,天子给了他一些金子,史称“赐金放还”。
看起来这些金子的数量确实不少,由于此后的李白就开始过起了优哉游哉的游历生活,虽然那一丝不甘心还在,但却并不影响他的洒脱。
一起游到齐州时,李白写下了这样一首游侠之作。

李白生平尚武,一把青莲宝剑长期别在腰间,写出这样的豪情之作自然在情理之中。
诗中最经典的便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两句,现在很多武侠作者把它们写进了自己的作品里。
但这两句中有一个颇有争议的词,它便是:留行。

这两个字到底是何意?曾引起过不少诗迷的谈论。
很多网友认为,“行”该当指的是行踪,意思是这位侠客十步杀一人,劝善扬善后就拜别了,奔忙千里都没有留下行踪。
由此可见这位侠客的武功之高强、行事之低调,乃至有些武侠迷认为这表示了他的轻功很高。

但如果是这样理解那后一句显然就对不上了。
后一句“事了拂衣去”,说的才是行侠仗义后离开的事。
李白是何等笔墨高手,怎么可能前一句和后一句的意思基本一样,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首诗显然是有瑕疵的。

事实上,这里的“留行”还真不是留下行踪的意思,它的意思该当是:停滞、阻挡。
也便是说“行”这个字是一个动词,侠客打算前来行侠仗义,中间不管有多少阻碍,都没有办法挡住他前行的道路。
以是这10个字的意思该当是:

侠客的身手高强,十步之内可斩杀一人,千里之行,无人可挡。

它写的是侠客行侠的过程,这样才能与后一句“事了拂衣去”完美地接上。
那么有同学可能会以为奇怪了,李白用词也太偏了吧,为何非得这样写?

这事还真不能怪李白误导我们,“留行”二字在古代一贯便是这个意思。
这个用法最早涌如今《孟子.公孙丑下》一文中,文中写道:

孟子去齐 ,宿於昼 ,有欲为王留行者。
” 赵岐注:“欲为王留孟子行。

这里的“留行”便是阻挡之意,此后《韩非子》、《汉书》、《隋书》中都用到了这个词。
当然此词末了这么有名气,还是由于李白的这首《侠客行》。
说了这么多,笔者想问一句: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曾理解错了这句诗?

事实上,像这种理解错名句的事是常常发生的。
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诗经》里有一个名句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很多人都认为这个话的意思是:用别的山头的石头,可以攻击玉石。
如果是这样理解,那就完备理解错了“攻玉”二字的意思,实在它是打磨玉器的意思。

古人认为“玉不琢,不成器”,一块好玉是由石头等用具打磨出来的,所谓的攻玉实际上指的熬炼出一块好玉。
现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引申过来是:别国的贤才可以为我们所用;也可以比喻别人可以帮我们改正自身的缺陷。

很多古诗词背起来大略,但理解起来却每每有歧义,这就哀求我们读诗词时不能不求甚解,要仔细理解古人的用词习气。
大家还知道哪些随意马虎理解错的诗句?欢迎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