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句》
宋·苏麟
近水楼台先得月,旭日花木易为春。
苏麟(969年–约1052年)宋杭州属县巡检。
释义:靠近水边的楼台,没有外物的遮挡,能更早迎来月光的眷顾;旭日而生的花木,打仗阳光比较多且早,自然更利于抽芽成长,也就更早形成春天的景象。(题外话:旭日的水果等作物,由于阳光充足,以是口感更佳。)
当代我们说“近水楼台先得月”,险些都是形容两个人耳鬓厮磨的长相处,更随意马虎产生爱情,得到爱情。琅琅上口的两句诗,让我想起“孤篇压全唐”的张若虚那首《春江花月夜》,而这短短两句断句诗,至今无人能够续写,切实其实成为了一个里程碑。
《杂感》
清·黄景仁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诗人。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今江苏省常州市人,清代墨客。
释义:这首诗须要结合作者的经历来做释义,作者满腹才华却屡试不中,潦倒穷困的自己四处流落,念来都是感伤,故而生出一丝抱怨生理。末了竟被逼债,客去世异域,真可谓潦倒生平。大意是说:“十个人里面有九个人都会投来白眼,所有的行业里,最没有用处的便是读书人。”
《和董传留别》
宋·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释义:胸中有学问、有才华的人,他即便是穿着粗布大褂,依然光彩夺目,气质出众。(这就和前面黄景仁的那一句“百无一用是诗人”,形成了一个特殊光鲜的比拟。)我始终坚信,喜好读书的人,确实有一种不一样的气质;若不是这样为什么会有形容别人“斯文”、“文质彬彬”一类的词语呢!
《集杭州俚语诗》
清·黄增
色不迷大家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
黄增,生于雍正二年(1724年),字方川,号筠谷,今江苏苏州人。
释义:在两个人的爱情里,或许对方不是世俗中认为最俊秀的,但在爱人的眼里却是最迷人的;两个人一定都是对方眼里最精良、最契合的人才能走到一起。
《祝父母诗》
清·慈禧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叶赫那拉氏(1835年-1908年)一样平常据其徽号简称为“慈禧”。
释义:只有父母才会倾其所有的对孩子好,只为让孩子过得幸福美满;世间最该当得到珍惜和蔼待的,便是父母的那一片心。
如果不讲,估计很少有人猜到这么随处颂扬的一首诗,居然出自“老佛爷”慈禧太后,是不是特殊意外?
《春宵》
宋·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暗香月有阴。
释义:春天的夜晚,虽然韶光短暂,却弥足宝贵;为什么宝贵呢?由于有春天淡淡的花草喷鼻香,还有那月光投射下来斑斓的阴影。
《木兰花·拟古断交词柬友》
清·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清朝初年词人。
释义:人生如果都能像初次相遇时的快乐和美好就好了;那就不会有分别后的相思悲惨之苦了。
这是一首纳兰性德借用汉朝班婕妤被弃典故,拟用弃妇口吻而作。
《清平调》其一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东风拂槛露华浓。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今四川省江油市人。
释义:你的边幅,你的衣饰,都是那样的俏丽动人,以至于云儿也想要成为你的衣裳,牡丹花儿也想要来为你装扮;东风微拂,牡丹花儿上的露珠,让牡丹花儿看起来更加妖艳,你美得像仙女一样。
一向疏狂的李太白,这谄媚起来也是没谁了,这马屁拍的山响,也是没谁了。
《清平乐·六盘山》
近当代·毛泽东
不到长城非豪杰,屈指行程二万。
毛泽东(1893年-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释义:不达目的誓不休,不登临长城,就不能算是一个英雄;屈指算来征战的路程已经有两万里之遥了。
读伟人的诗,真有一贯大开大合的磅礴气势,真有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觉得。
《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王贞白(公元875年—公元958年),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人,五代十国著名墨客。
释义:每天只是专注的读书学习,当某一天溘然创造,这个春天都快要过去了;每一分每一秒都像金子一样平常的宝贵,我们要好好珍惜韶光。
中国文化,博大精湛,源远流长,宝贵的、意境高雅深远的诗词不胜列举。本日就同大家分享这十首半句封神的诗,希望大家在评论里补充更多更好的诗词,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