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这首诗便是一首”劝学“的诗,那么这首劝人奋进的诗,为什么要到末了才把想要表达的内容说出来,这个主旨句子为什么不开门见山提出来呢?这便是古人的聪慧,也是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从全诗来看,这一首词以景寄情,由情入理。
诗歌的第一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采取了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起兴”手腕,也便是说“青青园中葵”这个内容和“少壮不努力”是没有太多的直接关系的,诗歌只是借助于“园中葵”和“朝露”这两个意象,想要阐发出自己的情绪。这种写法大家要把稳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是同样的“起兴”这个手腕:雎鸠鸟不是重点,而是引出男女青年的意象罢了。
青青园中葵
其余,“朝露”这个意象在故事中也非常常见,比如说曹操的《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常常用来表示韶光流逝之快,人生短暂之感。这首《长歌行》诗歌的第一句可以理解为描述一天中(早上)的变革,但是一天的变革并不敷以能够引发人们太多的把稳和感慨。下文墨客会连续描写其他的景物,层层推进。
第二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表面上仍旧是写景,是说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津润下,大地上万物活气勃勃。正是有了如此活气勃勃的春天,万物活气勃勃,让人非常地享受这短暂而又美好的光阴,才会引发下文,想象春天的逝去,秋日来临的恐怖和伤感。
第三句,“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秋日一定会到来,所有人都深知秋风的厉害。秋风起叶子就变黄、零落。这是时令的变革,更是光阴的变革。在这一年又一年的时令变换中,人也会不知不觉地变革。大自然的节奏如此,由盛而转衰,时令变换,生命循环。但是,人生又何尝能够再活一次呢?
其余,前面两句写到了春天时,万物的活气勃勃;后面又写到秋日时,叶落衰败的景象,也是一种强烈的比拟,由此很难不引发出读者遐想到人生的感慨,进而自然而然地想起一去不复返的人生光阴的流逝。
第四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这是更广阔的视角,可以是人生平的变革的浓缩,或是说,自古以来大川的流动,水的昼夜不息地流动没有任何变革,东入大海,从未西归!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此夫,不舍昼夜!
”光阴的流逝永一直歇,而且自古以来就一贯没有变革,而人的生平由少年到老年是无法再回来的。
末了,诗歌的主题就呼之欲出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面前的青春美景,遐想到人生的一世。如果一个人少年时候不趁着大好光阴努力学习奋斗,等到年迈之后后悔也来不及了。鼓励青年人要珍惜光阴,努力向上。
补充知识:
1.长歌行和短歌行的差异
长歌行和短歌行最开始都是古代歌曲的文体样式。现在已经没有办法理解到当时是如何演唱了。短歌行和长歌行紧张差异是歌声的是非差异,和详细歌词、诗词的内容和字数没有太大的关系,比如这一首汉乐府《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是50个字,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是128字。
2.汉乐府
乐府是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到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紧张目的是从民间搜集一些诗歌作品,所往后人统称为汉乐府。再之后,乐府变成了一种诗歌,文体内容丰富,题材非常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