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说:“天下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空想而奋斗。
”然而,什么是民气抱负呢?富贵荣华?名利财富?抑或声色犬马的豪奢生活?

平凡人的空想大多是相似的,不敷道也!
对付苏轼这样的人物来说,他在看尽世间权欲之争后,旷达通透的他给出了属于他自己的空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写的一首《临江仙》词中的末了两句。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喝醉酒睡不着觉思虑人生写下一首词后两句让人豁然开朗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拍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怀营营?更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谪贬黄州期间,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
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
苏轼被贬黄州缘故原由在“乌台诗案”,这件事情对苏轼内心的打击是很严重的,阴影很深,他因此案差一点丧失落了性命!
虽是被贬,也算是年夜难不死吧!

由于无端因写诗被冤,二心坎是极度悲愤痛楚的,但他常常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
他把自己的形骸放浪于山水之间,寄情于自然,一边疗生理创伤,一边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

苏轼逐渐从阴影中解脱出来,在黄州第三年,与朋侪开怀畅饮之后,在醉归途中回忆往事,百般感慨,他写下了这首《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夜里,与朋侪在东坡饮酒,大家喝得都很欢畅,“醒复醉”三字点出饮酒之多、韶光之长!
醉了醒,醒了又醉,醉了又醒,醒了又醉……如此,反反复复,可见是开怀畅饮、无拘无束,醉意很浓!

“归来仿佛三更”,喝到什么时候呢?到家的时候彷佛已经是半夜三更了。
“仿佛”,又真切地描述出醉意朦胧的姿态,由于醉酒了,不知道究竟是几点才到家?大概是三更天吧,总之天色已经很晚了!

“家童鼻息已雷鸣。
拍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接着还是从侧面阐述到家有多晚?家童已经困得等不下去睡着了,睡得很沉很喷鼻香,鼾声如雷鸣了!
以至于苏轼无论怎么拍门,都没有回应。
无奈,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这时候,读者面前彷佛浮现出一位风神萧散的人物形象,那是位遗世独立的“幽人”!

正是由于听江声,才引发了苏轼对往事的回顾,对人生的思考,“倚杖听江声”这是句迁移转变,自然引出下片内容。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怀营营?”面临江水,思绪万千,扪心自问: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
什么时候才能够忘怀追逐功名?难道之前受的伤还不足吗?

“更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在江边丝丝凉风的吹拂下,苏轼的醉意已消几分,原来因酒精麻痹而迷茫的心念,在瞬间复又变得清明起来,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也是他要坚守的心中空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今后,要像这逐渐平息的江水一样平常,让一颗心归于沉着,不为尘世浮名所累,寄情于自然江海之中,去追求自己喜好的生活。

这首词写出了苏轼的真脾气,在人生面临低谷之时,保持一颗乐不雅观豁达的心态是​多么地难能名贵!
也由于这真脾气,深厚的感情蕴含个中,才授予词一种动听的力量,引人共鸣,令人惊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