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鼻香山红叶。
看到“喷鼻香山”的名字自然会遐想到秋日。
桂喷鼻香知足了游人嗅觉,红叶撩拨着视觉,一座山的轮廓在还未出门前已经有了轮廓。
天高气爽的周末,开着车带着家人,从南京出发,前来约会张家港,第一站登上了喷鼻香山。

喷鼻香山喷鼻香,却和北京喷鼻香山无关。
张家港不是张家口,也不是张家界,张家人丁茂盛,南方北方都混得整,三个张家霸占着很不错的地方,21世纪都名声显赫。

喷鼻香山于张家港来说就像钟山于金陵。
同样因盘踞在长江边上,显龙虎之象。
此时,站在喷鼻香山山顶,沐浴着长江风,一边是繁忙保税区,一边是金灿灿的稻田,亦工亦农,宜商宜居,一眼看穿它过去、未来。

张家港在苏州北端,而喷鼻香山亦是苏州最北的一座山。
诺大的张家港原来是一片江滩,长江中上游的大量泥沙在此淤积才有的丰饶陆地。
喷鼻香山也是长江入海口为数不多的高地,见证了吴地的风风雨雨,沧海变桑田。

徐霞客写5首诗赞赏这座山秋天啥样子2019活气大年夜会

喷鼻香山之名始于春秋战国。
吴王常常差遣美人上山采喷鼻香,久而久之踩出一条贯穿整座山的“喷鼻香道”。
清代《江阴县志》里描述喷鼻香道:“青松特立,修篁夹道,奇花竞艳丽,异草飘喷鼻香”。

“山幽禅窗静,喷鼻香凝古殿深”。
古时的喷鼻香山建有多家寺庙道不雅观,最早的禹王庙建于周幽王时期,距今2700多年。
如今的喷鼻香山仅存顶峰始建于晋太康年间的兜率禅院。
宋朝人描述寺庙周边“隆石林立,松荫蔽日,黛色参天,幽异莫可状”。

山顶最胜塔,土名“瘗狮窟”。
据传塔下埋葬猛狮以祭天祀地,宋朝墨客蒋静留诗《登兜率寺塔》:“扰扰人间世,稀逢物外游,独将无尽意,一瞬白云头”。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喷鼻香山因风情万种,也吸引了宋代文人在山上修身养性。
苏东坡晚年仕途失落意,江阴朋侪葛氏约请他来梅花堂小住。
墨客在此题书“梅花堂”匾额。

明朝末年,徐霞客的哥哥徐应霞爱山成癖,重修梅花堂,在山上广植梅竹。
月白风清夜,徐霞客兄弟开怀畅饮,共享良辰美景。
徐霞客对这段美好念念不忘,之后特写下5首诗并1篇长文以作纪念。
个中“春随喷鼻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以及“千年迹冷荒丘,一旦喷鼻香生群玉,不特花喷鼻香、境喷鼻香,梦亦喷鼻香,可谓不负此山矣”等诗文佳句让后人百诵不厌。

明崇祯三年(1630),徐霞客第3次游喷鼻香山,恰逢滂沱大雨。
他足蹬草鞋,冒雨登山,来到桃花涧,看到银河倒悬、水石相搏、虎啸龙吟、山鸣谷应的壮美景不雅观,连声惊叹:“九天风雨,三峡波涛,不雅观斯尽矣”。

名山滋养了绅士,也孕育了名人。
百年前,地灵人杰的喷鼻香山东麓殷家埭走出了刘氏三兄弟(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闪闪发光,为中国文化着墨添彩……

阳光清丽,伴着金桂之味,不雅观光车婉若游龙在红火绿树中穿梭,听小姐姐将美景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反复品味墨客佳句,对这座山的敬仰增长许多。

升起小飞机,围着最胜塔绕行一周,360°尽收喷鼻香山和长江沿岸的秋日之美。
视觉嗅觉双丰收。

一座山本来只有在春秋两季才会散发出喷鼻香味,而历史沧桑与人来人往以及千年古寺给予未来的美好夙愿又授予喷鼻香山别样芬芳。

张家港因这座孤山便有了有了依赖。
喷鼻香山承载着当地厚重历史文化遗产,遂让这座近代工业奇迹之城的硬汉形象平添几许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