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韶光来分类:

诗歌分为“古诗(古代诗歌)”“新诗”两大类:

古诗(古代诗歌)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役之前的诗歌;

新诗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役之后的诗歌。

一张图搞清古体诗近体诗乐府诗和歌行体关系

如果按照文体来分类:

“古诗(古代诗歌)”又分为“诗”、“词”和“曲”三大类;“新诗”又分为“自由诗”、“散文诗”和“民歌”三大类。

“诗”又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是指唐初以前的诗歌,近体诗是指唐初往后的诗歌。

“古体诗”又分为“唐朝以前的古诗(区分唐朝往后的格律诗,唐朝以前的古诗字数、句式、韵律、对仗等格式方面哀求并不像唐朝的格律诗那样严格)”、“楚辞”、“乐府(最初的乐府诗是包括歌行体的)”和“歌行体”四大类。
古体诗相对近体诗而言,对字句数、平仄、韵律、对仗等有严格的哀求,是非不限,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等(前面的文章我们已经详细先容过了)。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

歌行体的进化过程:

“近体诗”又可以分为“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长律(五言或七言,以五言为主,八句/十句以上)”三大类。
近体诗对字句数、平仄、韵律、对仗等有严格的哀求。
(我们在前面的文章已经详细先容过了)

那近体诗和古体诗有哪些差异呢?

“词”又称“诗余”、“是非句”、“曲子”、“曲调”、“乐府”等。
词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天命,字有定声”。
按字数分可分为“长调(大于91个字)”、“中调(59-90个字)”和“小令(≤58个字)”三种;按调子的奇偶数分为“单调(只有一段)”和“双调(分为两大段,两端的字数、平仄等是相同或大致相同的)”两种。

“曲”又称“词余”、“乐府”等。
曲的特点是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利用口语较多。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个中的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附近(代表作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套曲(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两种。

按照题材来分类:

大致可以分为“写景抒怀诗”、“咏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边塞征战诗”、“即事感怀诗”等几大类:

(1)写景抒怀诗。
如崔颢的《黄鹤楼》,写景抒发思乡之情。

(2)咏物言志诗。
如王安石的《梅花》,借梅花喻自己。

(3)怀古咏史诗。
如杜牧的《赤壁》,借古沙场表达对历史的意见。

(4)边塞征战诗。
如李白的《关山月》,描写了沙场的艰巨。

(5)即事感怀诗。
如张籍的《酬朱庆余》,便是写朱庆馀讯问张籍考试情形,张籍回答朱庆馀并借诗赞誉朱的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