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平
动词在诗词中的浸染非同小可。而名词、形容词同样可以起到动词的浸染,这便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这在古诗文中是常见的。它会使作者在创作中,对字、词的利用更加灵巧,诗意也会让读者有着奇妙的觉得。
在这里,“活用”指“名词、形容词”的分外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措辞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充当其动词,即为“活用”,而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只是文言文语法中的一部分,如果在诗作中能够奥妙地利用,会得到很好的效果。
首先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木兰诗》中有“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诗句。诗中的“市”字是名词作动词,是“买”的意思。然而,下四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里的四个“市”字又是名词,即“市场“的意思。由此可见,在不同的语境中,不同的“字义”起着不同的浸染。在《说文解字》中,“市”字的本义是“市场”,而“市”字的另一个字义是“买卖”。“市”字的两个字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发挥着不同的浸染。
又如,刘禹锡在《竹枝词》中的两句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诗中的“雨“字是名词,而“雨”的本义是“下雨”,即“水从雲下也《说文解字》”,作动词。墨客笔下的“西边雨”已经不是名词描述的雨了,而是与东边缓缓升起的太阳同时涌现,从而给人一种惬意的动感。
在“市、雨”两个字的用法上,是否可以看到先辈墨客,对用字、选词是多么的精益求精。
其次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同样会使诗词生动鲜活。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的诗句。诗中的“穷”字是形容词,其本义是穷尽之意,在诗中活用为动词,是看得远的意思。常建在《题破山寺禅院》诗中有: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民气”的诗句,诗中的“悦”字是形容词,在这里是山光使鸟儿快乐地飞鸣,形容词“悦”活用为动词。
综上所述,在文言文中,名词直接带宾语,形容词直接接宾语,表示了相应的动作行为,这时的“名词、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了。其结果,会使作者更奥妙地利用字义、词义,使其创作思路更宽,从而使作品更加完美。
有不对之处请老师们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