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明·屈大均《摄山秋夕》
《摄山秋夕》是明末墨客屈大均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墨客生动地描述出秋夜的景致,并寄情于景,表达了内心对故国与家乡的思念。
屈大均,原名绍隆,字介子,广东番禹人,明末墨客。
清顺治十六年,清兵攻入广州,他参加了抗清军队,失落败后被清兵追杀,被迫削发为僧,随处为家。
九年后,他蓄发回俗,改名大均,字山翁,流落到南京,登摄山游览,并在山上住了一晚。
市价深秋,墨客望着面前的秋夕夜景,想起自己半生流落无依的生活,心中顿生思乡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五律。
诗的题目“摄山秋夕”点明了诗歌创作的韶光和地点,深秋时节,摄山之颠,墨客触景生情,写诗抒发内心的情绪。
“摄山”即棲霞山,因山多药草,可以摄人死活,因此得名。
“秋夕”多指七夕节,这里意为深秋的夜晚。
空明:通明透澈。
天鸡:传说中的仙鸟名,日初出则鸣,天下的鸡都随着它鸣叫。
出自《述异记》:“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炤此树则鸣,天下鸡皆随之鸣。”
诗歌大意:秋日的树林没有一棵树是安静的,落叶的声音屡屡把鸟儿惊起。
一整夜风吹叶落,听着仿佛在刮风下雨,连山中的玉轮初升都不知道。
那简陋的松门开向浓密的绿树,潭水与天光相接,更觉澄澈而明朗。
天鸡已经报晓,天逐渐亮了,披上衣服,心里又牵挂起远行的事来。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一幅秋夕山林的宁静与墨客的内心天下,展现了墨客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与不屈的斗志。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开篇即以动写静,通过“无静树”和“叶落鸟频惊”的描述,将秋夜山林的萧瑟与不安展现得淋漓尽致。
秋风中,树木摇荡,落叶纷飞,即便是栖息的鸟儿也被这不宁的秋声所惊扰,频频发出惊骇的叫声。
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真实再现,也暗喻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现实。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此联承上启下,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紧张气氛。
墨客因土崩瓦解而狐疑整夜风雨交加,却未曾料到,当风势稍缓,举头一望,一轮皎洁的明月已悄然升上山头。
这里的“不知”二字,既是对现实的惊异,也是对美好事物的迟来创造,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喜悦与惊喜。
这种情绪的迁移转变,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而深邃。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随着墨客的笔触,我们仿佛跟随他一起推开了简陋的松门,面前豁然开朗,满目苍翠之色映入眼帘。
月光下的潭水清澈透明,与天光相接,更显得空明澄澈。
这两句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致的生动描述,也是墨客心境的写照。
在经历了四处流落的困扰之后,墨客终于在这片宁静的月色中找到了内心的安宁与澄明。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随着天鸡的报晓声,天逐渐亮了,墨客披衣而起,心中却牵挂起了远方的征程。
这里的“远征”不仅仅是指物理上的远行,更是墨客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与规复大明的不屈斗志。
在美好的月夜之后,墨客没有沉溺于面前的宁静与安逸,而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新的征途。
这种保持不懈的精神与深奥深厚的家国情怀,令人肃然起敬。
全诗寄情于景、借景言情,运笔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使读者在品味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感想熏染到墨客内心的波澜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