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屿》

风高莲欲衰,霜重蓼初发。

会使此池​中,秋芳未尝歇。

​​蓼(liǎo):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互生,花多为淡赤色或白色,结瘦果。
常见的有蓼蓝、水蓼、荭草等。
屿:小岛。

苏辙咏洋州之蓼屿/望云楼/天汉台/待月台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写景的诗。
描述阵阵秋风越刮越大,吹得莲花将要残落,一次次寒霜降临,蓼草刚刚生出花苞,无数朵小花,红白相间,蔚为壮不雅观。
此情此景恰好映照在这里的冰池之中,那朵朵秋花次第开放,从未间断。
会使:一定会让。
秋芳:秋花。

​诗​紧扣秋风、荷叶、严霜、秋花等节令和蓼花在秋日花开不败的特点,展现了秋日无限美好的自然风光和墨客乐不雅观向上“秋芳未尝歇”的精神状态。

·

《望云楼》

云生如涌泉,云散如翻水。

百变一凭栏,悠悠定谁使。

​​诗的一、二两句写云聚云散之状。
白云天生时犹如涌动的泉水向上奔驰;白云消散时,犹如翻滚的河水向四处流淌。
涌泉:泉水由下向上滑出。
翻水:水满翻出而散。

诗的三、四两句,写云聚云散之因。
墨客身倚栏杆,纵目远眺云的百般变革,从而深深地思考:这变革无尽的白云,千年如此,一定是有谁在主使吧?定:一定。
使:主使。

这首诗通过描述在楼上所见辽阔无际的天空中白云千变万化的姿态,进而思考白云变革的缘故原由,表现了墨客对宇宙、对社会人生的探索,也授予了大自然的深邃和不以人意志改变的规律。

措辞平实恳切,感情朴拙动人。
一位长于思考、敦实厚重的睿智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

《天汉台》

台高天汉近,匹练挂林端。

秋深霜露重,谁见落西山

​​天汉:古时指银河,泛指浩瀚的星空。
为什么叫天汉台呢?便是由于此台与浩瀚的星空很近,台与星空互为一体。

这首诗一入题就用“台高天汉近,匹练挂林端”的佳句,勾勒出了星夜天汉台的高耸壮阔。

站在台上远眺,皎洁的月光犹如匹练,挂在树林的顶端。
到了深秋时节,霜露厚重,云层灰暗,景象特殊寒冷,但又有谁能真正见到玉轮落到西山那边。

匹练:意思是白绢,常以形容奔驰的白马、光气、瀑布、水面、云雾等。
西山:日落之处,古诗中常代指隐居之地。

该诗通过描述天汉台的高耸巍峨,秋霜沉重,表达了墨客豁朗旷达的肚量胸襟和“谁见落西山”那种可遇不可求、可望不可即的释然。

苏辙性情内敛,其诗多写一些生活琐事,或咏物写景,唱和之作尤多,但风格纯朴无华,洒脱自然,仍不失落独特的个性,这首诗就略见一斑。

·

《​待​月台》

夜色何苍苍,明月久未上。

不上​倚​城台,无奈东南障。

​黑沉沉的夜色,让人迷茫;通亮的月光,久久不见升上。
东南有高高的山峰,如樊篱一样遮挡。
只有站高档待,大概能够早些不雅观赏。

倚城台:指紧靠城墙的​待​月台。

这首诗通过对只有登上待月台,才能早早地赏月;或即便登上待月台,有高高的山峰遮挡,一时也难以赏月这一征象的描写,既表现了士大夫阶层高古悠远、闲情逸致的一壁,又抒发了他们面对繁芜险恶的社会现实无能为力,不能实现远大抱负无奈的一壁。

·

(文/倪明强)

欢迎走进“五色石文斋”。
如果您喜好,请点击关注,也欢迎您分享、评论。
在这里随时有精彩的文章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