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诗画情景剧《众里寻他》:(副题)
中国文化报 彭澳丽
近日,伴随着主题曲《千年回眸》的旋律,由中国煤矿文工团出品的大型诗画情景剧《众里寻他》在北京保利剧院的首轮4场演出落幕。该剧以甲骨文这一主要的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符号为切入点,利用当代创作理念诠释古典文化,在唯美而浪漫的情境氛围中,以诗舞的情怀,展示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厚重绵长和永恒魅力。
中国煤矿文工团大型诗画情景剧《众里寻他》定妆照 中国煤矿文工团供图
中华精良传统文化是艺术创作的瑰丽宝库。一年前,中国煤矿文工团党委布告徐晋,中国煤矿文工团副团长、大型诗画情景剧《众里寻他》总导演何利山带领团队赴河南安阳采风。团队在浩瀚文化元素中选择了以甲骨文作为创作题材。“我们选择甲骨文是由于它是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根脉,契合我们想要弘扬文化的创作初衷。”何利山说。
为更好地把握这一题材,主创团队两次赴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国笔墨博物馆采风,在创作过程中反复论证、打磨。在创作磋商环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引起了主创团队的关注。“诗中‘众里寻他’这4个字仿佛展现了我们当时探求文化根源的心途经程。”中国煤矿文工团创作室副主任、该剧总撰稿冯必烈说。
在冯必烈看来,很多文化就潜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节日、节气等。“有些文化须要从考古中去探求,它没有断绝,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延续、不断演进,以是很多文化既在博物馆里,又在我们的生活中,给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顾,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觉得。”于是,这部当时尚未成型的大型诗画情景剧便有了一个意义非凡的名字——《众里寻他》。
10月8日,《众里寻他》建组会在中国笔墨博物馆召开。“这部剧寻的是中华民族的根,寻的是中国文化的脉络,寻的是如今中国人的文化自傲。”何利山说,该剧通过诗句的朗诵、舞蹈的利用及人物性情的挖掘等,将甲骨文用新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揭示悠久的文化历史。
然而,甲骨文并不好活化,如何将甲骨文的美感表现出来是何利山在创作之月朔向思考的事。除了编创不偏离甲骨文本身同时又具备艺术美感的舞姿外,团队在服装设计上也灵巧结合了甲骨文样式。“让人欣喜的是,舞蹈演员在穿上服装后十分喜好,这也表现了他们对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认同,这也是我们创作这部剧非常故意义的部分。”何利山说。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少原生或次生文明已经中断或消散,唯有中华文明绵延至今,从未中断。依托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元宵5个中国传统节日,该剧分为5个篇章,通过两位主人公解密探寻甲骨文,追溯中原文化根脉,以诗为引,以歌舞、器乐等艺术形式再现生动浪漫的节日场景,构思风雅,引人入胜,真正做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敷故太息之,太息之不敷故咏歌之,咏歌之不敷,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该剧以中国煤矿文工团青年舞蹈家何将扮演的考古学家为人物主线,由他演出的考古学家在创造甲骨文之后考证了甲骨上的“雨”字,随着舞者的舞姿变革,舞台上象形的“雨”字在新媒体技能的加持下演化成了如今的汉字“雨”,并由此引出了配乐诗朗诵《清明》。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纭”奥妙地将舞蹈节目与诗朗诵节目串联起来,随后又引出了男女群舞《清明春茶》演出的节日情景……整场演出在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元宵的不同场景、不同氛围中,通过诗词之韵、舞蹈之美,解读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作为紧张演员,何将表示,该剧对他而言最大的寻衅在于如何用艺术化的表现手段展现具象的笔墨。“最开始在舞蹈教室排练的时候是懵的,彷佛捉住了舞蹈所应呈现出来的灵魂,但又彷佛没捉住,一贯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直至站到舞台上排练,感想熏染着舞美等营造的氛围,一下代入情境当中,才豁然开朗。”何将说,尤其当看到一个个闪烁着夜光的甲骨文从舞台上空降下来时,内心的自满与冲动更是油然而生。
为了拉近超过千年的甲骨文与当代人的间隔,该剧在创作时善用现代理念,如在舞蹈呈现上以当代舞展示甲骨文的古典美。此外,舞美、灯光、多媒体以及沉浸式音响设计等当代技能,搭配具有中国传统气韵的服装、造型和道具,与演员的演出交互领悟,给不雅观众带来了入情入境的视听体验和审美享受。
演出结束后,不少不雅观众表示十分震荡。“能够看到这样一场综合多种艺术形式弘扬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高水平演出,我觉得非常欣慰,能感想熏染到主创团队的存心,期待他们能够带来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佳构佳作。”不雅观众陈女士说。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