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期间他一改平日的洒脱的个性,写下了大量哀哀怨怨的诗。比如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诗题中这位史郎中该当是指史钦,对付其平生没有任何记载,他是李白的老朋友。在早前李白还专门送过首《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给他,诗中“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鱼”更是成为鼓励考生的佳句。
这首《黄鹤楼上吹笛》大概是李白平生最委曲的一首诗,与好友登上黄鹤楼,听着笛声阵阵,悲从中来,写下此诗。短短28个字如泣如诉,末了一句更是用7个字写出件不可能发生的事,被众人争议千年。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唐.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诗的一二句,没有直接写景或者写笛声去表达自己的感想熏染,而是通过表达自己的处境去表现自己内心的不满:这个天下上的事情真的是难以预见的,我现在溘然就被贬,被流放到长沙。向西望去,那是长安位置的方向,却十分迷茫,看不到我的家在哪?墨客捉住了“西望”这个范例的动作,以及“不见家”的结果,将一个悲情的形象写得淋漓尽致。
第三四句,描写黄鹤楼的笛声。黄鹤楼上的笛声,就像是江城在五月的时候落的梅花,让人感到十分的悲惨和凄凉。作者是在表达完自己的处境后,再用笛声的描写,通过写自己的感想熏染,描写出了“江城五月落梅花”的景象,陪衬出了自己内心的悲惨情绪 ,使文章的情绪得到了升华,表达十分奥妙。
而这末了一句也是历来被众人争议之句,堪称神来之笔。江城五月是不会有梅花的,而落梅花本身便是不可能发生的事,那这五月落梅花究竟是何意呢?对此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当时本来就有首曲子叫《梅花落》,为了押韵墨客改成了“落梅花”,听着这曲子墨客倍感悲惨,于是曲子也在风中如梅花般飘散。另一种说法是,昔日有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传说,李白在此处听的或许并不是梅花曲,只是化用五月飞梅来表达自己的冤屈。
除了这末了一句,这首诗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其先写情后写景,先表达自己的处境情绪再去通过景物对自己的情绪进行陪衬。讲情景结合的十分奥妙。这与大部分的抒怀诗先写景再抒怀的不同,让人面前一亮。这首诗大家喜好吗?欢迎一起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