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这里用的是“西风烈”,西风剧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在一个打霜的清晨,玉轮还没有下山,万里长空,已经是雁行声叫。然后是,“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红军行军的马蹄声碎,军中的喇叭声咽。
这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萧索的秋晨,红军正经由激烈的战斗,在清晨行军的场景,这首词既豪放,又冷漠,表达了毛主席对当时的战役激烈态势的担忧,真实的重现了红军长征期间的战斗艰巨场景。
同样是“西风”,在毛主席的《清平乐·六盘山》,风格就又不一样了: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豪杰,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这首词,同样是豪放词,但充满了乐不雅观心情,色彩比较明丽,和上一首词的萧索,形成光鲜的比拟。同样是在秋日,毛主席心情好,看到的是“天高云淡”,一眼可以“望断南飞雁”,并且豪情万丈,“不到长城非豪杰,屈指行程二万”,那么艰巨的长征,在主席眼里,只不过是“屈指行程二万”,像屈指一样那么大略。
现在的“西风”,不再是“西风烈”,而是“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在六盘山上,层层是胜利的红旗,被凛冽的西风漫卷,一幅胜利的画卷。毛主席年夜志万丈的说,“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本日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而“秋风”,历史上很少涌如今豪放词中,哪怕是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词中,也没有涌现过。但毛主席却能够将“秋风”利用在豪放词中,这首《采桑子·重阳》便是个中的代表: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喷鼻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这首词是写沙场环境的,毛主席以黄花代表红军战士,高度赞赏红军战士,说,“战地黄花分外喷鼻香”,然后写到,“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里当然可以用“西风”,但是用“秋风”更能和后面的“春光”对仗,效果更好。更主要的是,毛主席以“秋风”代表革命,想象革命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将腐烂反动的国民党政府一扫而光。以是,毛主席说秋风强劲,不是春光,不是东风,却胜似春光,胜似东风。
2. 在婉约诗词中,“悲秋”形象,以“秋风”为主在古诗词中,“悲秋”是一个长久的主题。“悲秋”的意象有很多,比如“落叶”,“寒蝉”、“秋霜”等,“秋风”也是一个常用的“悲秋”意象。比如,这首唐代墨客吴融的《旅中送迁客》:
天南不可去,君去吊灵均。
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
言危无继者,道在有明神。
满目尽胡越,平生何处陈。
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
墨客是在旅途中,结果又送一位被贬谪的朋友,悲哀的心情可想而知。开头便是,“天南不可去,君去吊灵均”,南方太艰巨,不是可以去的地方;你去那里,可以凭吊伟大墨客屈原吧。意即,你跟屈原一样苦,一样同命相怜。接着又说,“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你走的时候,日已经落了,出息一片茫然;萧瑟的秋风,吹动着你我的白发,我们还能再见面吗?
一句,“秋风白发人”,“秋风”吹动“白发”,第一是时令变了,到了秋日了,觉得一年即将过去,头顶白发的墨客,满面风霜,又过去的一年;第二是寒冷的“秋风”,吹动着墨客的白发,让人深刻觉得到墨客的无助和无奈,入木三分。这统统,如果用“西风”,效果就会差远了。
这里当然是“秋风”比“西风”更得当。不足为奇,明代墨客马文升在《寄外·落叶满庭阶》中也是同样的心情:
落叶满庭阶,秋风吹复起。
遥忆别离人,寂寞何堪此。
落叶满庭阶,秋风吹复起
这首诗的基调非常悲苦,先是“落叶满庭阶”,一幅深秋的冷落景象;然后是“秋风吹复起”,秋风又把落叶吹起。这里的“落叶”就像一个流落在外的人,完备不由自主,四处飘零。“遥忆别离人,寂寞何堪此”,墨客一个人孤独在外,遥遥回顾当年离去的人,心里的寂寞,没有任何其他时候能够比较的。
同样是怀念朋侪,唐代墨客贾岛的这首《忆江上吴处士》也写得很婉约,个中的“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更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海云端。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自从您挂帆远航去了闽国,玉轮是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而我们却再也没有见面过。“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转眼又到了一年的秋日,秋风从渭水上刮过来,让人不寒而栗;而枯树落叶,已经落满了全体长安城,让人看到满目萧然。
一句,“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让人觉得到失落去朋友的墨客,是那么的悲惨,是那么的孤独。而在宋代女墨客朱淑真笔下,“秋风”代表了封建卫羽士,当然是冷漠的“秋风”更得当,“西风”就远远不如了: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肯抱喷鼻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宁肯抱喷鼻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宁肯抱喷鼻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在残酷的“秋风”下,树叶经不起打击,已经变黄了,但菊花便是不屈服,它宁肯在枝上抱喷鼻香老去、枯萎,也不像黄叶一样,被“秋风”的吹动下被动飘舞。这是女墨客对封建礼教发出的最强反对音,如果我找不到心爱之人,我宁肯孤独终老,也不愿服从礼教,随随便便找一个人嫁了。
3. 一种“漫画”风格的婉约,用“西风”更好有一些婉约诗词,哀而不伤,用“秋风”则显得更加伤感,显然是不太得当。而且,利用了“西风”,就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漫画”风格,让人印象深刻。宋代大词人李清照便是这方面的高手,她在《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写到: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薄暮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赓续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哀而不伤”的范例代表,女墨客对秋日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在整首词中到处可见。比如说,“薄雾”,比如说,“瑞脑消金兽”,比如说,“半夜凉初透”,还有“东篱把酒薄暮后”,都透露着一种淡淡的哀伤。但女墨客却并不伤痛,也没有痛楚。
特殊是末了一句,“莫道赓续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瘦削。这里当然不能用“秋风”,“秋风”太残酷了,墨客说“人比黄花瘦”,是在向丈夫撒娇,你看我,我想你都想得人干瘪了,比那西风下的黄花还干瘪。如果是“秋风”,让人觉得黄花都枯萎了,没有了干瘪的觉得,而是一种绝望透顶的觉得,失落去了撒娇的意味。
一句话,“西风”没有“秋风”那么冷漠,整首词的风格也是“哀而不伤”,一句,“莫道赓续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画面感非常强,读到这句词,读者面前立马呈现了一种稠浊了“门帘”、“西风”、“美女”、“黄花”组成的唯美漫画。
大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也是一样的风格: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一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种“哀而不伤”的觉得,特殊明显。昨天夜里一夜西风吹来,凋零了所有的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那消逝在天涯的道路,却没有看到他。整句词里,没有一个哀伤、悲哀和干系的字眼,但透过“凋碧树”、“独上”、“望尽”这些词,让人觉得到墨客那劈面而来的哀伤,不言自明。
一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种包括了“西风”、“凋碧树”、“高楼”、“天涯路”组成的画面感极强的漫画。
如果是“秋风”,那冷漠无情的“秋风”,就和整首词的风格基调不一致了。
当然了,漫画风格最强的词,要数这首元代词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整首词用几个词汇勾勒出来,极简之致,跟漫画风格高度同等: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全体漫画的构成,包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和“天涯”,没有明显的个人感情表达,特殊适宜用漫画来表达这首词的意境。
如果是“古道秋风瘦马”,虽然更能引发读者对“断肠人”的同情,但从整首词的漫画风格来看,“西风”觉得比“秋风”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