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离去最伤心;身处熙攘之尘凡,险些没有人能够避开“离去”,而险些每个人在面对离去的时候,也都会伤心难过。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转头。
”“比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醉别江楼橘柚喷鼻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古诗词中的离去,就如一场场蒙蒙烟雨,最让人愁肠百结。

追逐古诗词,品味最动人的诗情;诗巷在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这首诗,是唐朝才子李颀的一首诗,此诗写平凡之离去,但又能从中翻出新格调,句句都韵味无穷。

送魏万之京

鉴赏87 爱情是诗歌亘古主题离去又何尝不是古今同此人情人道

唐·李颀(qí)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李颀,我国唐代墨客,年少时苦读诗书,曾博取过功名,但因厌于官场之阴郁,晚年辞官过着隐居生活。

据记载,李颀在晚年隐居期间会常到洛阳,这首诗该当是作者写于洛阳。
题目中的魏万是李颀的晚辈朋友。

诗的首联先将人物及其身份点了出来: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凌晨听到游子常起了离去的歌曲,昨天夜间,薄霜初渡黄河。

这一联从“早上”与“昨夜”两个韶光的角度进行了描写,前一句先借“游子”“离歌”初步将离去的氛围陪衬出来,后一句则借“微霜”进一步增强了诗中的悲惨意味。

我们说景语与情语之间是互融的,以是通过景语的描写,诗中的情绪色彩也会随之增强。

首联中的两句可谓相互照料,既有虚象方面的表达,更有实象方面的勾勒,让读者看到了一个色彩冷淡、意境寒凉寂静的送别画面。

对付送别的氛围与意境,仅仅首联的描写远远不足,以是接下来的颔联便予以丰富: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鸿雁的声声鸣叫让人听了后愁绪满怀,而作为游子,去渡过那万里之遥的云山又该是何等感想呢。

“鸿雁”已经不再是什么罕见之物象,由于在古诗词中,我们见得太多了。
但正是由于如此,当“鸿雁”一词涌现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能从它上面品味到颇多的愁绪。
作者也是很充分地利用了“鸿雁”的分外意蕴,择其入诗而将离去的“愁怀”表达出来。

“不忍听”三个字加强语气,不仅表示出鸿雁鸣叫之声的悲惨,更是很直接地解释了作者“愁”的生理程度。

“云山”一句将画面的空间拉开,突出客游之路的迢遥和“客身”的微小,奥妙地与前一句中的“愁”字相呼应,使得颔联的情绪与韵味得以充分的彰显。

这首诗的内容跨度还是比较大的,它不像有些送别诗只裁剪“面前”的情景,而是既写到了面前之景,也写到了想象之景: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由函谷关和潼关,在这下霜的秋日,那一起的树色都会显得格外寒凉,而且在长安,暮色降临的时候,捣衣的砧声也会尤其之多。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他无非是在为朋友的前行而感到担忧。
以是无论颈联中写到的“树色”也好,还是“砧声”也罢,都重在表示一个“寒”字,而这个“寒”字又不单单指环境方面,更是指人物的情绪方面。

那么作者又为朋友担忧什么呢?尾联中有比较明确的答案: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不要认为长安是一个歌舞升平、众人行乐之地,希望“你”不要把大好的光阴荒废在那里。

有了这一句的描写,我们心中的疑问也就解开了,而作者特意安排颈联的缘故原由也便清楚了。

魏万比作者李颀要晚一辈,他们之间可谓是“忘年交”的关系。
作者写这首诗,有着对魏万的依依惜别之情,也有着长辈对晚辈的叮嘱与关怀之意。

听说作者在年少时时候,家境还算富余,但由于他认识了长安的吊儿郎当之客,一度将家产倾之而尽,末了沉沦腐化为“贫寒身”。

这样的经历让作者吸取了深刻的教训,以是在面对魏万进京时候,他以蕴藉而又诚挚的口吻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二句角度新颖且情绪浓郁,让人品来在冲动的同时,也无不体悟到深刻的哲理。

最繁华的地方,每每也是最奢靡、最危险的地方,而它的背后也每每隐蔽着人们看不到了酸楚;以是,对付“繁华”,我们可以远不雅观,亦可以近看,而万不可以沉溺(转自一号诗巷)。

@行者王1F9A 长安多少行经客,醉过浮华剩一嗟。

#一起品唐诗##头条诗词对联盟##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