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定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三十而立并非三十岁成家立业, 这里的\"大众立\公众是指学业的根基已经树立, 便是个人的代价不雅观已经形成,不会被外力所动摇。

四十不惑,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迷惑, “立”与“惑”是一组对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

三十而“立”时常日遇事无权可行,无权则无发言权,对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四十时,已节制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
这里想象成一群四十来岁官运亨通的小老爷们,整天若无其事接待着一个个来自弱势群体的乞助,表面心不在焉,内心精明了得,游戏规则是如何予其有利,如何制订。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呵呵,这个比喻来的有点噱头,但好理解“行权”主要性,行权者不惑也。
现在该知道当官的多在哪个年事段了吧。

五十而知定命。
定命,是上天的命令吗?这么说不是很唯心? 实在这里有一段典故,周文王在五十岁下狱时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这么衰, 天子做了半辈子,如今还要下狱,不甘心啊,于是潜心研究, 终于悟透一个道理——万物在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革,这便是《周易》的实质。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海有潮起潮落,花有花着花落,

天有白天黑夜,人有复苏就寝,

年有春夏秋冬,衣有四季之分,

股票有涨有跌,心情就有好有坏,

古迹有高有低,报酬就有好有差,

秒针滴答滴答,韶光一圈圈跑远,

皇朝在循环交替,领导在不断改换,

盛行在循环交替,明星在不断改换,

芯片在循环交替,手机在不断改换,

到末了我们的死活也是循环交替的....

是的,统统都是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革, 站在这个层面照理没什么会想不通了, 可有人会说:“道理都懂,可做起来难。
” 以是还不是真懂,那什么是真懂? 呵呵,没有五十年的造化,换不来啊!
不然怎么叫“五十知定命”呢。

想来后世成为囚徒的拿破轮,米络舍维其,乃至本日的撒达姆在悟性上若有周文王的半点功力, 也该落得安心了吧。

说完五十,再说六十 。
六十而耳顺,并非常言说的年纪大了,耳朵顺了,听什么都能接管。

《说文》中提到:“理也,损百川。
”意思是河川流利顺畅了往后,才看得天下美景。
正所谓,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
诗画中的美景是用眼睛看的, 而民气亦是一幅美景,却不能眼不雅观, 于是要用耳朵来谛听,所谓弦外之音, 说的正是用耳朵听出潜藏的声音, 即是所言之人的真实所想。
大略讲便是把察言观色的工夫发挥到家了。
朋友之间常说:“你只要说一句话,我就知道你下半句讲什么。
” 要知道说这话的人完备出自对朋友的理解与性情的节制。
而面对一个陌生人,很少有人敢这么说,如果本日有个人站在你面前,对你说:“你要升官了” 那这个人不是算命的,便是耳顺的, 你若问他贵庚,兴许人家会见告你:“老朽六十有三。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便是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自古只有天子敢这么说,难道人到七荀就敢自命为皇? 当然不是,下文的”不逾矩”便是这么做的条件。
这里的“矩”即法规,伦理。
整句说的是七十岁干事为所欲为,却不超出规则,这一条放在末了,足见境界之高了。
人总是杂念丛生,由于生来希望不止,

现在要让希望自发的限定在规则之内随意游走,这可不是随便一说的。
如果把“从心所欲”做一次层面的分类,可以看到 。

层面一、恶欲而恶为,指坏动机坏行为,这是人性本恶的论调,想象一个人生来没有接管任何教诲,他的所作所为该当是对本能的最好的表示,而这种行为一定与外界扞格难入,人们会把他视做一个没有教养的野兽,当然这样的人早就进医院或大牢了。

层面二、恶欲而善为,指有坏动机但做好事。
“色而不欲”,说的该当是这一层,有色心,却不触犯戒条,能自律。
还有象“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种美色当前、金钱当前的论调,也多为这一层意思。
“恶欲善为“的行为模式该当算得主流吧。

层面三、善欲而善为,指全是好动机,只做好事。
行欲而不动恶念,这是很高的思想境界.孔子七十 岁道破这番领悟,反见这位徒弟三千的千古贤人都难逃恶念萦绕六十载,何况凡人呢? 不过七十虽为孔子末了一个十载,但”从心所欲”的终极领悟却仍未摆脱”欲”念,假借老子语录,可妄称其谓”道可道,非常道,圣可道,非常圣”吧 。

说来孔子若寿寝于八十,人生格言中该加上一句, 八十而无欲则刚。

附:年事称谓

0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便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旁边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每每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期间。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期为“豆蔻年华”。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样平常到15岁往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由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定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往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来的总角终结,扎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
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旁边的年纪。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由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定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往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由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定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所往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艾称年迈的。

半百、知定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定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定命”之意)。
“知命”是“知定命”的缩略语。

知定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定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往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由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定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往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定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由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定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往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事,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景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韶光。
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常日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把这种记韶光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事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生日。
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由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定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往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随意马虎了。
杜甫有诗曰:“酒债平凡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生日。
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如:耄[m-o]耋[di-]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中寿:七十为中寿。

悬车之年:指70岁。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
”《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
”耋[di-],《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
”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遐龄,大约是“七老八十”了。
耄[m-o]耋[di-]:泛指晚年。
耄,八九十岁的年纪。
耄,七八十岁的年纪。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
”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
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生日。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88岁。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此外,还含熟年事虽高,但食欲兴旺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指百岁遐龄。
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
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
即生活起居墨客养护。
期颐便是指百岁之人。
期颐指一百岁。
“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
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须要孝子照养,以是“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108岁

茶寿:指108岁。
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其余称儿童的有: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
儿童垂发叫髻。
垂髫:髫[ti-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
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
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高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
龆年:童年。

髫[ti-o]年:童年。

髫[ti-o]龄:童年。

稚:称年事小的为稚。

其余称成人的有:

冠者:指成年人。

其余称老人的有:

斑白:老人。
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
“黄发”是枯黄的头发。
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迈。

久寿:龟龄。

眉寿:耄[mao]寿,龟龄。
人老了眉毛长,以是称眉寿。

姥[mu]:年迈的妇人。

暮齿:晚年,晚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遐龄之意。

遐龄:指人龟龄高龄。

图文均来自网络 涉及版权 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