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玄月初

古诗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泛称,广义上包括诗、词、散曲等,狭义的古诗指古体诗和近体诗。
本文所说的古诗指的近体诗,也便是格律诗。
唐代以来,留下了无数随处颂扬的传世名篇,无数文人墨客为之魂牵梦萦,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直到现在,仍旧有许多人痴迷于古诗创作。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算好诗呢?千古流传的名诗绝句都具备三个特色:

意象丰富,意境唯美

格律诗,字数多的七律无非56个字,而五绝仅仅只有20字。
如此短的篇幅,如果是当代诗歌绝对无从下手,而古诗却能做到言简意赅,字少意丰。
这也是古诗的魅力所在。
个中的“意”字,便是指所描写的意象和内容。
一首诗不能仅仅写一两个意象,而是要靠浩瀚的意象,搭建出一幅立体的画面。
从古至今广为流传的名诗绝句,莫不如此。
如杜牧家喻户晓的经典名作《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仲春花。
”这首诗写实的意象,有寒山、石径、白云马车、枫林、红叶等诸多景物,并且还有由人家引申出的炊烟、鸡鸣犬吠,由枫林晚引申出的落日、夕霞,以及由红叶引申出的“仲春花”等虚拟意象。
虚实结合的意象共同勾勒出,一幅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生动形象的山行秋色图。

杜甫的绝句《春》,亦是意象丰富、虚实结合的典范之作:“迟日江山丽,东风花草喷鼻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短短20个字的五言绝句,不但容纳了暖日、春江、青山、碧草、繁花、灵燕、平沙、鸳鸯等浩瀚意象景物,还有惠风和畅、风送花喷鼻香、飞燕衔泥等引申意象,描述出明净清丽的早春美景,真正称得上“言简意丰”。
整首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对仗工致,自然流畅,浑然天成,是杜甫别具风采的传世佳作。

意境美乐律美蕴含美三美齐聚成就一首好诗

抑扬抑扬,朗朗上口

一首好诗,要具备音韵美。
唐代以来,曾经盛行的古风、乐府,向近体诗(格律诗)转变,并大行于世,直至本日。
格律诗的平仄韵律和规则,是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和总结。
符合基本的格律哀求,诗句就具备抑扬抑扬、朗朗上口的音韵美。
否则,韵律和节奏就会凝滞、晦涩。
当前,关于写古诗是否遵照格律,有两种迥然不同的不雅观点。
一种认为必须严格遵守,一种认为诗意为先,平仄不主要。
该当说各有道理,在此不为难刁难错评判。
个人认为如果写的是古体诗,平仄格律可以较为宽泛。
如果写的是格律诗,并标注了律诗或绝句,就该当遵照基本的平仄规则。
当然,如果是流传千古的绝句,或是固定短语、更换就会因辞害意,也可以偶有例外。
不然,就不应该打破平仄规则。
这是保持整首诗的音韵节奏和美感的一定须要。

格律诗流传至今的佳作名篇,大多都是遵照平仄规则的典范。
唐代墨客贺知章的名作《咏柳》,是一首七言绝句,押平水韵下平四豪,平仄韵律非常完美: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不知细叶谁裁出,仲春东风似剪刀。

整首诗遵照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规则,跌宕起伏,抑扬抑扬,朗朗上口,非常易于传播。
这也是《咏柳》流传千载,家喻户晓的一个主要缘故原由。
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不再细述。
以是说,音韵美是一首古诗能否成功的基本条件。
读起来拗口别扭、生涩不畅,不能传达音韵美感的诗句,是不能称为好诗的。

语句精彩,发人寻思

纵不雅观传世的古诗名作,一定都有一两句极为出彩的“点睛”之笔,振聋发聩,令人面前一亮。
正是由于这一两句名言警句,才使得整首诗流传千古。
如杜甫的五律《旅夜书怀》,人们耳熟能详的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刘禹锡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被人吟唱千年的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王之涣的五绝《登鹳雀楼》,则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诸如此类,不胜列举。
这些古诗名句,可分为三种情形:

一是发人未发,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孟浩然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杜牧“霜叶红于仲春花”,叶绍翁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不安于室来”,都是如此。
第一个写,就令人惊艳,线人一新。
后人再写,便是拾人牙慧,平淡无奇。

二是发人欲发,写出大家心中皆有,每每笔下却无的句子。
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能够广为流传,是由于诗句表达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引起普遍的共鸣和反响。

三是发人深省,饱蕴哲理内涵。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李商隐的“春蚕到去世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孔,只缘身在此山中”,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落”等。
这样的诗句充满思辨性,思想深邃,蕴涵哲理,让人豁然开朗。

该当说,无论是古人诗句,还是今人写诗,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就会是一首好诗。
大家怎么看,欢迎爱好古诗词的朋友一起磋商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