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解析】这首诗小学的时候就学过,作者是骆宾王。
听说,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落庄里。
村落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
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
客人问了他几个问题。
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异不已。
骆宾王随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虑便创作了此诗。

前人写景物经典诗词十首每一首都写了一种景物那一首更好

白天鹅啊白天鹅,脖颈弯弯,向天欢叫。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净水波。

读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骆宾王通过白描的手腕,大略的略加勾勒,鹅的光鲜形象就脱颖而出。

2、【墨梅】——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解析】这一首诗是王冕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画作为《墨梅图》。

这首诗写的是,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
不须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须要梅花的暗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王冕赞颂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暗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3、【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解析】我小学学过这首诗,不知你学过木有?王安石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曾提出变法,变法的新主见被推翻,两次辞相两次再任,放弃了改革。
这首诗是王安石罢相之退却撤退居钟山后所作。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寒冷独自盛开。
为什么了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由于梅花模糊传来阵阵的喷鼻香气。

王安石通过对梅花不畏寒冷的高洁品性的讴歌,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解释倔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作者在北宋极度繁芜和困难的场合排场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4、【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点火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明净在人间。

【解析】于谦是明朝的忠臣,被朱祁镇复辟后杀害。
于谦这个人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不雅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玄色的山石,经由熊熊的烈火点火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略加思虑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随处颂扬的诗篇。

石灰石只有经由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点火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纵然粉身碎骨也绝不畏惧,甘心把一身明净留在人间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于谦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效忠,不怕捐躯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器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代价。
这首诗的代价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5、【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年夜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解析】在唐初,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夸奖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仪式活动。
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约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致,谈诗论画,李世民讯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这首诗。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立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由于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赖秋风。

这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气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墨客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6、【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仲春东风似剪刀。

【解析】,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洒脱,著名的《咏柳》随处颂扬,被千古传诵。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柔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飞舞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仲春里温暖的东风,它就像一把机动的剪刀。

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东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
这是谁都能欣赏的。
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体,婀娜的腰身,也是读者所常常看到的。
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7、【莲叶】——唐·郑谷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喷鼻香。

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解析】郑谷是唐朝末期著名墨客,他的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风格清新普通,但流于浅率。

船儿前行,河水溅起,参差的绿荷在荡漾,倚在船边的栏杆旁,风一阵阵的吹来,摇动着一柄柄荷叶,送来缕缕暗香。
要多多感谢那些浣纱的女子,她们没来采摘荷叶,这样,在雨中荷叶还可以遮盖戏水的鸳鸯。

郑谷的《莲叶》,意境幽美,句句如画,全诗由舟行荷塘图、风摇荷叶图、荷塘浣纱图、鸳鸯戏莲图组成,给人以不尽的美的享受。
这首小诗吟咏莲叶,通篇不着一个“莲”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莲。
诗中不仅描写莲叶的色彩、喷鼻香味、形象,还特殊写了莲叶在风中的动态美;船儿前行,河水溅起,参差的绿荷在荡漾,倚在船边的栏杆旁,风一阵阵吹来,摇动着一柄柄的荷叶,送来缕缕暗香。
诗中不仅从侧面写了人们对莲叶的喜好,还婉转表达出“浣纱人”内心奇妙的情绪变革。

8、【咏牡丹】——宋·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解析】陈与义这首诗作于绍兴六年,当时陈与义以病辞职,除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不雅观,寓居浙江桐乡。
他虽身离官场,但心系魏阙,对国事非常关心。
陈与义是洛阳人,洛阳以牡丹有名天下,因此他见到面前牡丹盛开,勾起了伤时忧国的情绪,写下了这首流传人口的佳作。

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乡洛阳,路是那么的漫长。
岁月使我变得朽迈不堪,本日,我独自一个,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东风中,欣赏着盛开的牡丹。

在这首诗里,陈与义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不雅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韶光我才能再回抵家乡去不雅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
但想到面前的景况,韶光在无情地流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然而家国破碎故土依然难回时,他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

9、【苔】——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解析】袁枚是清代墨客、散文家,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个中。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惨淡湿润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由于环境恶劣而损失生发的勇气,墨客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力!

日光照不到的地方,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发展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兴旺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
它便是凭着倔强的活力,打破环境的重重窒碍,抖擞青春的光采。

苔也会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眇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
以是,也学牡丹开,既是谦逊,也是骄傲!
对的,苔花如此眇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喷鼻香的牡丹比较,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10、【紫薇花】——唐·杜牧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解析】杜牧是唐代墨客,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这首诗写的是,傍晚的秋露洗净了花枝,烂漫的花朵占尽了天时;东风桃李繁华早就不再,艳阳伴我从暮春到秋日。

杜牧在这首诗中用此典故,却一反其念,以桃花李花来反衬紫薇花的美和着花韶光之长,极有新意。

杜牧虽写紫薇但在此诗中一字不提紫薇,使读者在惊奇之中,享受到紫薇的俏丽的质感。
充分觉得到紫薇不与群花争春,淡雅高洁的风骨和一枝独秀的品质。
所谓反常,必须以合道为前题,方能构成奇趣。
这首被人们誉为咏紫薇诗中的佳作,由于设想入奇,扩大了诗的张力和戏剧效果,使人玩味不已,杜牧便得到了杜紫薇的雅称。

不一样的文章,不一样的精彩,更多内容,请关注【诗词歌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