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伤春悲秋、离愁别绪是一大主题。
一个“愁”字,古人用了太多、太美妙的词句去形容它。
愁有长度,李白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愁有重量,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愁有空间,柳宗元诗曰:“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愁也有韶光,冯延巳词曰:“河边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
在南宋的一个秋日,落魄的文人吴文英,在江南和朋侪作别。
那时候秋雨才过,秋风飕飕,碧绿的蕉叶发出悲惨的声响。
佳人相送,垂柳依依,将行的孤舟仿佛被离情羁绊不肯远去。
吴文英伤感地想到,过往如梦境悠悠,又似流水落花不可挽回。
忽然,一道灵光闪现,他为自己的各类愁绪,想到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于是就有了这首《唐多令·惜别》:
何处合成愁?离民气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景象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这里的“愁”,是一个拆字游戏,被作者描述为离民气中的悲秋之意,它有情、有景,有人物、有故事,又贴切自然。
02.
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他有一部《梦窗词》,流传的词作多达340首,是南宋后期词坛的一位卓然大家。
他的名气在本日,虽然不如北宋的苏轼、李清照那么大,但是在明代,乃至到清朝,都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人物。
古人形容他:“才秀人微,行事不彰”,意思是吴文英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命运坎坷,生平与仕途无缘。
身为文人,吴文英没有考中进士。这也就意味着他始终无法融入大宋这片“江湖”的圈子。
知音律又能自度曲的他,写着这个时期里最摇荡民气的词,却始终没有正式体例。
为了生存,他无奈四处奔忙,在贵族、权臣门下做一个幕僚,头顶的上司换了一个又一个,而他依旧是一个小人物。
人们一贯不知道,过去的韶光,他做过哪些事。
由于不在体例里的人,在这块地皮上永久都不主要,而不主要的人,不会有人负责地为他写历史。
或许,有时候他就像你我,如天地之间蜉蝣,如沧海之一粟。
后人对吴文英的理解,大部分是从词作考证、推测而来。
而吴词中,竟然有几首是写给奸臣贾似道的,再加上人们无法确定那些作品详细的创作背景,因而他的人品总会遭到一些人的质疑和鞭笞。
03.
人的品行暂且不论,吴词本身的艺术造诣,同样也是毁誉悬殊。
喜好的人夸奖他:“梦窗奇思壮采,腾天潜渊”“于逼塞中见空灵,于淳厚中见勾勒,于刻画中见天然。”
那些不喜好吴文英作品的,就批评说:“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炫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王国维也把他的作品形容为:“映梦窗,零乱碧”。
这些评价大意是说,吴词具有笔墨华美、意象密集、含意弯曲等特点,不免晦涩难解、堆砌雕饰之弊病。
古人的评价中,大概有一句是比较中肯的。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词家之有吴文英,如诗家之有李商隐”,吴词的风格,大概和李商隐的“无题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唐多令》,却是吴词中的一个特例,被赞为“疏快、不质实”,也便是说全词不饰雕琢,措辞犹如天成。
更难得的是,这首词富含韵味,又有新颖、独到的佳句。
若仔细品读,我们也能创造,这首靠近于民歌的曲词,也有“七宝楼台”的炫目密丽之感。七十多字的双调,险些每句都在描述新的意象,组合成一幅内容丰富的秋天景色图画。
而从内容来看,词人直到结尾才呼应题目“惜别”,点明送别的场景与人物。
此前大部分篇幅,都是通过意象的堆叠在陪衬离愁的氛围,为末了的阐述蓄足力量。这种写法,也授予作品更多朦胧的色彩。
03.
简洁明快的笔墨、繁复多彩的意象,传达出的是词人深厚沉郁的情思。
这不仅源自吴文英临别之际的真情流露,更是他生平爱而不得的悲情写照。
据学者考证,吴文英结识过两位红颜心腹,但是一个无奈拜别,一个因病亡殁,为他本就黯淡的生命再添重重阴影。
从大环境来看,南宋末年,国家衰亡,带给吴文英的是更沉重的创痛,也是他怀才不遇、劳燕分飞的深层缘故原由。
或许词中提到的佳人,正是吴文英的至爱之一。
分别之时,他不仅为一段缘分的消散而忧闷,更为国家危亡、山河破碎而愁苦。
因而他表面上在写恋人之间的离情,表达的感情却是深奥深厚而动人的。
虽然吴文英的人与词饱受争议,但是读吴文英的词,回顾他怀才不遇的人生,或许更多地带给我们惋惜之感。
结交者皆为显贵,自己却潦倒穷困;拥有两段缘分,终极却遗憾停止。
幸好,他还能在诗词中抒发忧闷,一展才华,谱写了“愁是心上秋”的绝妙之词。
04.
人生兜兜转转,伤情的总是风风雨雨,多愁的总是风雨里的故人。
外来的风雨,吹不尽心底波澜,撼动了民气。
离他而去的女人,不知道是什么名字,也不知道分离的缘故原由。
知道的是,多年往后,秋日里的吴文英都会把她想起,然后受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