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竹春阴覆,喷鼻香炉晓势分。
惟南将献寿,佳气日氛氲。

这首五律描述的是一座类似于盆景的假山,唐人写实景或者题画的诗比较多,写盆景假山的作品比较罕见。

一、诗序

这首诗的媒介,写了假山的由来:

天宝初,南曹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垒土为山,一匮盈尺,以代彼朽木,承诸焚喷鼻香瓷瓯,瓯甚安矣。
旁植慈竹,盖兹数峰,嶔岑婵娟,宛有尘外致。
乃不知兴之所至,而作是诗。

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杜甫五律假山赏析

天宝元年(742)年,担当南曹小司寇的舅舅,在我祖母堂前,用一筐土垒了一座盈尺(一尺大小)假山,用来更换当时的已经腐烂的残木。
下面放置原来焚喷鼻香用的小瓷盆承重,假山不大,这个小盆很安全(不会被压碎)。

阁下种子母竹(慈竹)覆盖假山,山峰与竹影相互照映,颇有几分尘外之境的风致。

我不知为何溘然有了灵感,于是作了这首诗。

二、首联

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

一筐土,就可以垒出一座小小的假山。
山虽然小,但是三座山峰却有卓然不群的风貌。

明朝的胡应麟评价杜甫五律时说:

五律仄起高古者,唯杜为胜。
如“严警当寒夜,前军落大星”,“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吾宗老孙子,朴实古人风”,“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皆雄深淳厚,意味无穷。
(仇兆鳌《杜诗详注》引用)

这段话所谓的仄起,指第一句是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的律诗(个中吾宗老孙子不是这种句式,可能是笔误)。
高古,指高雅古朴,指隋唐以前没有因四声八病(永明体)而特意雕琢的诗。

五律是格律诗,具有高古的特点,表示虽然对仗、虽然符合平仄格律,但是自然流畅雄深淳厚,富有余味,令人不觉其为格律诗。

胡应麟举例的都是五律的首联。
杜甫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属于仄起高古者。
虽然描写的是小小的假山,但是余味深长。

首联对仗起,引出中间二联,下面对于这座盈尺小山之以是意出群进行了描写。

三、颔联与颈联

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
慈竹春阴覆,喷鼻香炉晓势分。

进入眼帘的这座假山,仿佛在真实的山野之中。
清幽之处,彷佛有白云呼之欲出。

慈竹,听说这种竹子的竹笋不会乱长,只在竹林原有的范围内终年夜,以是又称作子母竹和孝竹。

《述异记》记载:

汉章帝三年,子母竹生白虎殿前,群臣作竹颂。

《竹纪》记载:

慈竹,吴蜀皆有之,其竹丛生,每年笋出不离丛内。

春天里,慈竹的阴影覆盖了假山,清晨假山上烟气分布。
有人认为,喷鼻香炉是指假山的山峰象庐山喷鼻香炉峰。
假山清晨的气势各有分布。

中间二联,都是写景,含量主神韵,颈联写实景。

都说杜甫作诗,无一字无来历,但是“晓势”一词不知是何出处。
倒是后人学杜甫,有不少运用。

三、尾联

惟南将献寿,佳气日氛氲。

杜甫舅舅垒此假山,有南山献寿之意,由于这座山,使得家中的喜庆气氛也越来越浓郁。
尾联没有什么余味,只是说这座假山起到了增加气氛的浸染。

杜甫的这位祖母卢氏,是其祖父杜审言的继室,两年往后,卢氏在天宝三年去世。

结束语

给卢氏祝寿是在天宝元年(742年),当时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已经三十一岁。

这是杜甫早期的五律,这个期间的杜甫,还没有经历太多的磨难,以是这首诗并没有太深的人生感悟,便是一首普通的作品。

顺便说一下,那一年杜甫的姑姑杜氏去世,杜甫亲自为姑姑披麻戴孝,并且写下墓志铭《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碑》。

@老街味道

句中对三仄尾折腰句,处处有来历,杜甫七律《题张氏隐居》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