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音乐来自唐诗宋词品鉴00:0004:28

《唐多令·柳絮》曹雪芹

粉堕百花洲,喷鼻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队成球。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绸缪,说风骚。

草木也知愁,年光时间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古诗词赏析 唐多令柳絮曹雪芹 清代

古诗今译:

百花洲上柳絮像粉末一样随风飘落,燕子楼中仍旧残留着杨花的芬喷鼻香。
一团团的洁白柳絮相互追赶着结队成球。
飘泊不定就像人那样命苦,不要再说过去的风骚才华,缠绵难合、交谊难分也没有用!

草木彷佛也知道忧闷,这样年轻头竟然就白了。
可叹这生平、谁舍弃了你、谁又把你收留!
春天不管你,只让你随着东风吹落,听凭你流落到哪里去,由于没有能力让你长久勾留!

注释讲授:

(1)唐多令:唐多令,词牌名,别号“糖多令”“南楼令”“箜篌曲”,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平韵。
(2)“粉堕”二句:粉堕、喷鼻香残,指柳絮堕枝飘残;粉,指柳絮的花粉。
百花洲,《大清一统志》:“百花洲在苏州山上,姚广孝诗:‘水滟接横塘,花多碍舟路。
’”林黛玉是苏州人,借以自况。
也有说,“粉堕百花洲”典出晋代石崇爱妾绿珠。
石崇在金谷园百花洲建高楼藏纳绿珠,因赵王司马伦垂涎绿珠仙颜,恃权强夺,绿珠在百花洲跳楼自尽,誓去世不从。
(3)燕子楼:典用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并序》中唐代女子关盼盼居住燕子搂怀念旧情的事。
后多用以泛说女子孤独悲愁。
又苏轼《永遇乐》词:“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故也用以说女子亡去。
(4)逐对成球: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黏在一起。
“球”谐音“逑”;逑,配偶。
这句是双关语。
(5)绸缪(qiǎn quǎn):缠绵,情好而难分。
风骚,因柳絮随风飘流而用此词,说才华风姿。
小说中多称黛玉风骚机动。
(6)谁拾谁收:以柳絮飘落无人整顿自比。
(7)“嫁与东风”句:亦以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天不管,自喻无家可依,青春将逝而没有人同情。
用唐人“可怜日暮嫣喷鼻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诗意。
(8)忍淹留:忍心看柳絮流落在外,久留不归。

品鉴鉴赏:

全词以飘泊的柳絮自比,抒发了林黛玉仰人鼻息感怀伤逝的悲苦之情。
这首词以“粉堕’‘喷鼻香残”开篇,借柳絮的飘零映射自身的流落;用柳絮的“逐对成毡”对应自身空自缠绵而伤心绝望的爱情。
过片将愁生白发的忧郁移注给柳絮。
移情于物的利用有力陪衬了“我”的哀愁。
结尾在“凭尔去,忍淹留”以及“谁舍谁收”的无奈嗟叹中道出了自身的悲惨结局及其周围人物的冷漠无情。
自比柳絮,托物感怀,物我交融,意蕴憨实。

“粉堕百花洲,喷鼻香残燕子楼”两句均非实指其事,而是即景吟咏,但已将面前的景和心中的情领悟在一起了。
《大清一统志》称:“百花洲在苏州山上”,黛玉正是苏州人。
而燕子楼的典故又常被前代文人用来泛说女子的孤独悲愁,与黛玉以泪洗面的心境相合。
因而这两句的自况之意十分明显,她 以“粉”、“喷鼻香”暗指自己人格品质的洁白与芬芳,而以“坠”、“残”隐喻自己听凭命运簸弄的不幸。

“一团团,逐对成球”,既是写面前柳絮粘连飘飞的实景,又语带双关,暗示出自己渴求和器重的爱情。
宝、黛二人情投意合,以心相知的爱情给黛玉以抚慰,但也带来了无穷的烦恼和痛楚。
他们的爱情没有得到家庭统治者的认可,缺少稳固的现实根本,随时都有被捐躯的可能。
这与流落无定的柳絮多么相似。
想到这些, 黛玉不禁发出“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绸缪,说风骚”的悲叹。
这表面上象是说柳絮命薄,随风飘流,实际上却是自叹命薄,担心情好虽难分,苦处总成空。

下片的自伤之意就更浓了。
黛玉曾自称“草木之人”,而此处则承接上片太息命薄的愁苦之情径说:“草木也知愁,年光时间竟白头。
”看似写杨柳草木之质也知愁,当美好春光即将结束的时候,白茫茫的柳絮挂满树冠,犹如愁白了头;而诗行后面却透露出自伤青春终将逝去的哀怨之情。
她感到自己和柳絮一样无法逆料终极的结局,因而“叹今生、谁舍谁收!
”柳絮飘坠, 无人整顿自比。
如果说飘流无依的不幸已经苦不堪言,那么,与心腹的生离去世别则将更会令民气碎。

“嫁与东风春不管”,既是说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天不管;更是担忧自己将来不知被命运抛向何处,而心腹无法干涉干与。
试想其时其境,相知无力保护所爱,也只能“凭尔去,忍淹留”而已。
这种被强逼着割舍所爱的悲剧该是很悲惨的。

雪芹为黛玉拟的这首词以物我合一的手腕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天下, 而又浑然无迹,表现出精美的艺术技巧。
无怪乎“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
——好是果真好的。

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
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
祖籍辽宁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
曹雪芹生平恰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
少年期间曾经在南京过了一段“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生活。
十三岁搬家北京。
雍正(1722—1735)初年,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家产抄没。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旁边搬家北京西郊黄叶村落(现为曹雪芹纪念馆),“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贫病交加,又加上幼子短命,生活非常凄凉。
末了因贫病无医而逝世。
曹雪芹性情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华纵横,善谈吐。
能诗善画。
其诗立意新奇,风格近唐代墨客李贺。
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小说创作,他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造诣,在世界文坛上享有崇高荣誉。

编辑:小孤鹜。

如有缺点欢迎示正!

感谢你每天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