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刘幼君

诗是最古老的,也是最具文学特色的文学样式,几千年来一贯是我国文学史的主流。
它是一种有韵律的,富有感情色彩的措辞形式。
根据《礼记.乐记》记载: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以是早期,诗歌与乐舞是一体的,诗在实际演出中总是合营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随着社会进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
诗与歌以入乐与否为差异,入乐为歌,不入乐为诗。
诗从歌等分化出来成为措辞艺术,而歌则是一种历史久远的音乐文学。
《诗经》便是入乐歌唱的,严格说它是歌。
由于如此才被称为我国音乐文学成熟标志。

一、诗歌起源于上古社会的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和原始宗教

诗歌的起源与成长

起源于劳动生产。
人们在原始的生产劳动中,无论是佃猎,抵抗外族侵略,改造生存环境,防御自然磨难等等,都须要多人互助来进行,为了更好的完成或达到上述活动的目的,必须步调同等、言行合营,于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劳动号子″或“劳动调子”。
这种劳动号子、调子每每便是一种大略的吼叫,单腔调。
随着人类措辞的丰富和发展,逐步演化为多音节、有停顿、有节奏、有明确意思,有丰富情绪的口头措辞和肢体措辞。
例如石匠打大锤时哼唱的大锤调,石工号子;江河上的纤夫在拉船时的船工号子;还有修房造屋时哼唱的打夯歌(调子)等等。
这些劳动号子和劳动调子调度了劳动节奏,增长了劳动情趣,缓解了疲倦,振奋了精神。

起源于两性相恋。
爱情和婚姻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
当男女两性从相识、相恋,到相爱、相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纠葛,如妒忌、吃醋和猜疑,如初恋、热恋、失落恋和思念等等。
在人类措辞不丰富时,只有以大略的呼叫、呼喊来表示爱意或追求。
例如"俊秀"、"俏丽"、"好看"、"好棒"、"想你"、"啊呀"、"啊……"。
随着措辞笔墨的发展,两性相恋的表示逐渐丰富起来,例如青年男女互赠私物以示爱情的情景。

《国风》中的"卫风·木瓜"

原文 译文

投我以木瓜 (你送我一只木瓜)

报之以琼瑶 (我赠你一块玉佩)

匪报也 (这不是大略的报答呀)

永久为好耶 (这是为了永久的相爱呀)

起源于敬拜。
原始社会科学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征象无法阐明,如风雨雷电、生老病去世。
为表示敬畏、屈服之意,表达期盼与祈求,例如对风调雨顺、安然康健、得到丰收的表示。
这些敬拜的措辞,最初也只是大略的吼叫,单音节,也是随着人类措辞笔墨的丰富发展,才表现为多音节、有节奏、有停顿、有感情的措辞。

二、诗歌的发展

1,古体诗。
最早的诗歌是先秦时期的原始诗歌,也称原始歌谣。
那时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没有笔墨。
人们只能以口耳相传的口头创作的形式来表达。
原始诗歌(各种号子、调子)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有其光鲜的特点,诗歌题材涉及劳动生活的描述,爱情生活的歌颂和自然生活的期盼。
但毕竟没有笔墨记载,绝大部分没有留存下来。
后来经由网络、整理,就成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再后来又有了《楚辞》,汉朝的《乐府诗》。

《楚辞》是战国期间我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墨客屈原创作的,个中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楚辞》的本义是指楚地(今两湖一带)的言辞,除屈原外,楚辞还收录了宋玉、贾谊、东方朔等人的作品。

《汉乐府》是继《诗经》往后我国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搜集,与《楚辞》的浪漫主义手腕不同,它首创了诗歌的现实主义新风。
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的作品霸占主要位置。
他它采取普通的措辞贴近现实生活,用叙事手段刻画人物,故事情节较为完全。
而且在范例的描述中突出思想内涵,开拓了叙事诗发展的新阶段,也是我国五言诗主要阶段。

《南北民歌》。
由于南北方长期对峙,政治、经济、文化及民间习俗差距甚远,且自然环境互异,以是南北方民歌也各显风格、情调。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反响了纯洁、朴拙的爱情生活。
北朝民歌则粗犷、豪放,反响了北方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和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气。
南朝民歌中著名的抒怀长歌《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经典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南北朝民歌的最高造诣。
这个期间以"五言四句"为主,"七绝"、"七言"及杂言体也有,对唐代诗歌影响很大。

"永明体″。
它强调格律声韵,对后来唐朝格律诗发展影响甚远,产生于南齐永明年间。
当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为繁荣,为墨客们研讨声律和诗歌创作规律,供应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其代表人物有沈约(浙江湖州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
萧赜(齐高帝萧道成的宗子,南朝第二任天子)。
永明体是诗歌技巧变革,标志我国诗歌从原始自然艺术的古体诗走向人为艺术的近体诗迁移转变,是近体诗的前奏,它还提出了创作理念上的"四声(笔墨的四个音调:平、上、去、入)八病″。

2,近体诗。
形成于唐代并得以盛行,为与古体诗差异,故取名为近体诗。
它对格律极为严整,其紧张表现为: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律有定联,联有定对。
与古体诗比较,近体诗的形式更加整洁、更为节奏,但同时也增长了更多的限定和约束。
以是,诗歌创作的这些严格规定浸染是两方面的,即有利于规范创作诗歌,让诗歌更趋成熟。
相反却不利于诗歌发展,增加了难度,造成了限定。

唐诗的发展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拉开了边塞诗的帷幕。
初唐完成了五言、七言律诗的定型。
到了盛唐时期,五言和七言律诗、绝句形式完备,佳作如云、各尽其妙。
诗的题材丰富广泛、内容丰富。
山水田园、边塞风情、送行赠别、羁旅行役、友情爱情、人情世态、咏史怀古等,无所不包、举不胜举。
墨客层出不穷、名家辈出、流派并立、风格多样、异彩纷呈。
盛唐诗对中国诗词最突出的贡献是诞育了李白、杜甫这两位伟大的墨客。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早已成为千世百代人的共识。
中唐是唐诗的极盛期间,墨客辈出,作品更是群芳争艳,个中白居易取得了与李、杜并称唐代"三大墨客″的显赫地位。
晚唐诗歌虽不及盛唐、中唐,但也涌现了杜牧、李商隐等大家名手。

宋词兴盛于宋,但其发源在五代十国,乃至更早。
词在唐代没有引起重视,到了宋代,词就以它的集大成精华,成了宋代最出色的文化,也涌现了代表性的词人,如秦不雅观、周邦彦、贺铸、苏轼、欧阳修、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精彩词人。

元明清期间相对付唐宋,虽然墨客词人不断,只是精彩的大家名家不多而已。

3,当代诗(也称新诗、自由诗)。
开始于上世纪的五四运动。
它以百话文为措辞载体,适应当时的政治变革须要,基于与古典诗歌的彻底破碎,冲破古典诗歌一统天下的局势,带来了创作不雅观念的变革。
从胡适,郭沫若,刘半农,王进之,冰心等人的积极相应和参与,当代诗经历了措辞形式到内容的革命过程,重破了僵硬、呆板的格律束缚,树立了百话文的正宗地位,创造出了靠近百姓的崭新的诗歌形式。
只有当代诗的涌现,才让诗歌成为了公民大众的诗歌。

当代诗经历了从校园转向都邑的短暂繁荣,也经历了民族救亡和民族解放的重大期间。
引发了人们的爱国激情亲切,呈现了大量的墨客,诗歌深受公民群众欢迎。
新中国建立后,当时受政治环境的影响诗的主题也由赞颂"新生活"转向了"连续革命″的激进情绪。
文革期间,大批墨客打成右派,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包括当代诗在内的中国诗歌也被打消出了主流文学之列,沦为了地下文学。
改革开放后,大量墨客复出,写了不少"归来的歌″;青年人的"朦胧诗"开始涌现,给人线人一新的觉得。
进入90年代,特殊是新世纪,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重大变革,文化娱乐以消费为主体,诗歌作为纯文学受到严重冲击,不再像以前那样被读者期待和关注。
当代诗与旧体诗一样,日渐失落去了社会的优胜地位,无法与大众盛行的文化反抗,逐步趋于边缘化。
全体文学艺术大不如前,虽然有时也见"勃勃活气",但毕竟大势已去,不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