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任职期间,辛弃疾途经南剑州,登览历史上有名的双溪楼。
因有感于目光所至之景致,于是写下了一篇尽显自己“沉雄”本色的词作: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南宋)辛弃疾

昂首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诗词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尽显沉雄实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
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参考译文:

举头不雅观看西北方向的浮云,驾驭万里长空须要长剑,人们说这个地方,深夜的时候,常常能瞥见斗牛星宿之间的光芒。

我以为山高,水潭的水冰冷,玉轮通亮星光惨淡,待点燃犀牛角下到水中看看,刚靠近栏杆处却害怕,风雷年夜怒,鱼龙横暴。

两边高山约束着东溪和西溪冲过来激起很高的浪花,过高楼,想飞去但还是收敛作罢,我有心像陈元龙那样,但是身体精神都已老了,不妨高卧家园,喝着风凉的酒,躺着风凉的席子。

这时登上双溪楼,我就想到了千古兴亡的事情,想到自己的生平不过百年的悲欢离合,嬉笑怒骂。
是什么人又一次卸下了伸开的白帆,在斜阳落日中抛锚系缆?

品读赏析:

祖国的壮丽河山,到处呈现着不同的面貌。
吴越的柔情软黛,自然是西子的化身;闽粤的万峰刺天,又仿佛像森罗的武库。
古来多少墨客词客,分别为它们作了生动的写照。

辛弃疾这首《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就属于后一类的精品。

这首词作于1192年,当时辛弃疾正在福建任职。

词的上片写登临南剑州双溪楼,抚今怀古。
把南剑、双溪楼的地名、地理形势、历史传说全部铺叙开来。
把崇高和狰狞全部熔于一阕,在视觉、听觉、触觉、生理各方面,制造出审美的张力。

这种意象之间的审美张力和语气上的沉郁抑扬里应外合,曲尽情致。
众人都说这个地方剑光冲天,辛弃疾俯仰天地,却有高山压顶,潭空水冷之感。

刚想燃犀觅剑,却又畏惧鱼龙飞舞、风吼涛怒。
一语一转,一步一抑扬,写出既想觅剑报国,又因现实冷峻而忧馋苇讥之情。

情融于景,景与情会,自然便是“峡束苍江”、“欲飞还敛”的姿态了。

据此,下文才有了陈元龙“冰壶凉簟”之所想了,登楼远眺,便产生了千古兴亡之慨叹。

结尾用一片斜阳,深寓国忧而卸帆系舟,究竟也因国事难为而产生了归去之动机。

辛弃疾采取当地传说,结合面前奇幻苍茫的景致。

寄寓他自身壮志未酬、烦闷苍凉的心情,委婉抑扬,展现了作者抵牾与无可奈何的心绪。

同为豪放词,古人常用“清雄”评价苏东坡的词作,而辛弃疾的这首词,则尽显了自己“沉雄”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