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吴歌》之《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在中国古代人的心目中,每一个时令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每一个风景都有它的精神象征。桑树是春日的象征,李白在《子夜吴歌》的《春歌》中,就以采桑起兴;那荷花是夏日的标志,以是,这首《夏歌》就以荷花起兴。
提及荷花,我们自然想到周敦颐的“喷鼻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但李白却不,他以一个伟大的场面推出荷花——三百里镜湖。三百里广阔的镜湖开满了荷花。一个“发”。字,授予了动态感,这三百里的荷花是从花苞,呼啦啦一下子就怒放,那是一种话娇美为壮美的壮不雅观景象。和杜牧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比较,只由于这个“发”,气势顿然大增。
五月的一天,西施出来采莲了,西施俏丽的容颜引来无数的围不雅观者,以至于把若耶溪都挤满了。“隘”极其真切,把人潮彭湃,人舟满岸的热闹场面形象再现。《陌上桑》这样描写秦罗敷:“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不雅观罗敷”,这是秦罗敷的美;而西施呢?“人看隘若耶”这便是她的美。都是不直接写她们有多美,而从周围人的反应,反衬这种触目惊心的俏丽。
上面荷花怒放的大场面原来都是为西施做舞台,做陪衬,这些人不是来看荷花,而是来看比荷花还美的西施,西施一个人压倒了三百里荷花。
西施是美的,李白的诗句也是美的。但正好在这里,涌现了问题。后人质疑,西施在若耶溪采莲,通情达理,怎么能到镜湖呢?有变动事实之嫌;其余,既然三百里镜湖已经尽展西施的仙颜,那“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多此一举,多此一举了。
实在,可以这样理解:若耶溪的终点便是镜湖,西施荡舟采莲,从若耶溪到镜湖,那些围不雅观者也飘飘荡荡,一起追随到镜湖。其余,我们都知道,张籍有“越女新妆出镜心,自觉明艳更沉吟”,那这里的“镜新”,是镜湖呢?还是像镜子一样澈澈的湖面的?这样想来,竟也合理。
西施具有如此轰动之美,那也就成了欲要履行“美人计”的越王最佳人选了。这就有了“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春秋期间,吴国灭掉越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寻求复国。于是把西施送到吴宫,成了亡吴的主要缘故原由之一。
俏丽的西施,清晨还是采莲女,晚上就入了越王宫,为入吴做准备。西施入吴,担负着复国的义务,这是舍生取义,这何尝不是话娇美为壮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