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诗佛美誉的王维曾有诗云:晚岁颇好静,万事不关心。
清代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记录了这样一条人生箴言:
略带三分拙,兼存一线痴,微聋与暂哑,均是寿身资。
有时候,“拙”“痴”“聋”“哑”正是养生的窍门、人生的聪慧。
1
大巧若拙
《道德经》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真正聪明的人,表面上显得笨拙。真正有口才的人,彷佛嘴很笨。
有大聪慧的人,不自诩耀,不露圭角。
以是古往今来人们感慨,难得糊涂!
苏轼有一首写给自己孩子的《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生平;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而苏东坡却希望自己的孩子愚蠢一些。
乍听起来这有些不可思议,实在饱含着苏轼对付子女的殷殷深情。
作为一代文豪,苏东坡的才华和聪慧早已得到充分肯定。
少年出蜀,科场得名。春风得意正欲大展拳脚之时,却遭遇了一系列的滑铁卢。
与当时宰相王安石的政见不合,受到弹压,满腔抱负不得重用,又遭遇了乌台诗案,接连被贬。
被打压是痛楚的,特殊有才华的人被不断打压更是一种折磨。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被贬到海南岛的苏轼不得不感慨,生平为聪明所累。
以是他真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必多么聪明,幸福安然才是父母最大的牵挂。
做一个无灾无难的普通人就好,安安稳稳地度过生平。
聪明未必是好事,笨拙也未必是坏事。
2
识破不说透
《三国演义》中的杨修就去世于太过聪明,将上司的所有心思全部看穿还戳穿出来,曹操又岂能容你。
俗话说;“识破不说透,还是好朋友。”
宋太祖赵匡胤在演过“杯酒释兵权”这出好戏之后,身居高位的大臣大家自危,个中殿前都虞侯这一要职在连换数人之后,末了选由杨信担当。
杨信上任后不久,突患哑疾,张嘴无声,口不能言。
只能打“哑谜”似的用手比划,再由贴身家僮准确地“翻译”他的哑语。
这样一来,杨信虽然身患哑疾,却也丝毫不影响他对军队指挥,并不延误事情。
赵匡胤不仅没有由于杨信的“哑”而撤其职务,反而更加信赖杨信了。
后来还付与他节度使一职,再后来,又将殿前司这种更高等的职位也给了他,终太祖一朝,赵匡胤对对杨信的信赖始终未减。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哑”了十一年的杨信,竟然在临去世前一天,奇迹般的“康复”了,乃至还声泪俱下地表达了他对皇上知遇之恩的深切感念。
原来杨信一贯都是在装哑,他害怕步了前任的后尘天诛地灭,真是大音希声。
杨信“装”成功了,不仅“装”来了荣华富贵,也“装”来了大权在握,并得以善终。
说到装聋作哑装疯卖傻,则不得不提司马懿。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六回“司马懿诈病赚曹爽”,实在让我们看到了这位卓越政治家军事家“痴傻”的聪慧。
在蜀魏两国的战役中,智谋能与诸葛亮相反抗的只有司马懿。
沙场上的司马懿表现出精彩的军事才能,一旦进入政治权力斗争场合,其聪慧指数彷佛直线退化,在上司面前表现出一副傻乎乎的迟缓相。
他装疯卖傻,连哄带骗,终于让曹氏一族放下戒备。
以“痴傻”状态麻痹对手之后,趁机发动了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逼去世曹芳,把所有的军政大权揽于手中——取魏而代之,“三国尽归司马氏”,成为笑到末了的赢家。
3
万事不关心
俗话说得好:“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红楼梦》中的贾母便是一个耳不聪、目不明的人。
当时人均匀寿命不到50岁,贾母活了83岁,贾母是若何做到这样龟年鹤寿,洪福齐天的呢?
答案便是装聋作哑,心态平和。
作为贾府实际的最高掌权者,大小事务又怎么瞒得住她,只是贾母有自己的人生聪慧,对付很多事情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儿孙自有儿孙福,少管闲事,自己也落得个清净清闲。
而精明了一辈子、厉害了一辈子的王熙凤,却没有得到一个好了局,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争名夺利,勾心斗角,转眼间都是浮云。
传统中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实在到了人生下半场,更多的是寻求心态的平和与灵魂的安静。
有诗佛美誉的王维曾有诗云:晚岁颇好静,万事不关心。
清代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记录了这样一条人生箴言:
略带三分拙,兼存一线痴,微聋与暂哑,均是寿身资。
有时候,“拙”“痴”“聋”“哑”正是养生的窍门、人生的聪慧。
文章来源:儒风大家、诗词天下,版权归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平台不雅观点。
声明:如有侵权,造谣,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