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三年,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二个年头,这一年中秋,苏轼孤寂无依、心情低落,由于这段这段谪居光阴,给苏轼带来的打击非常大,以是难免有消沉的感情。苏轼在这种心境之下,便很难写出乐不雅观派的诗词了,以是这个期间,他的词作风格有所不同,读之,总觉得有一种苦闷在里面,比如下面这一首《西江月》词作(也有人认为这首词写于绍圣四年)。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上片以伤感之句起,“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直接对人生的虚幻和短暂进行了感叹,让人读来便有一种苦闷、凄凉的气氛。苏轼以梦来比喻人间并非只此一例,但是如果我们结合当时他的心境,可以看到,此处的人生如梦,更显得酸楚和无奈。而且这两句,实在大有哲学思考的味道,对付逝去年华的无限嗟叹,对付人买卖义的追寻和疑惑,都在这两句中抒发了出来。
接着三、四句承接头二句,“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进一步抒发人生惆怅之感,苏轼在这里只抓取了秋风、落叶这两种范例的秋季景物,然后加入人生易逝、容颜将老的无限感慨,以十分哀伤的笔触,为我们表现了人生那种无法摆脱的壮志难酬、无限怅惘之情。
下片开始,每一句彷佛都暗含无限深意。起首二句,“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不仅是在表现自己独自一人在异域悲惨孤寂的感想熏染,而且暗含深意,前一句彷佛是表现了作者被贬谪后势利小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感慨,后一句彷佛暗示了奸人当道,排斥像自己这样的忠良之臣。
结尾两句,“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与其说是在抒发自己孤身一人的悲惨,不如说这是一种带着血泪的大声叫嚣,个中包含了作者的诸多感情。是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也是对国家小人当道的无限愤懑,更是对朝廷的一种心迹表白……
这首词总体来看,上片寓情于景,感叹人生易老、壮志难酬,下片借景抒怀,悲叹自身的无奈和对国家的担忧。但是,这首词整体的感情基调是低沉、哀婉的,充满了一种失落落之感,一种低落之情。可以说,这首词是东坡的一首另类悲歌,读来情真意切,饱含深意,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