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厌倦了城市的鼓噪,厌倦了尘世的熙熙攘攘,厌倦了生活的尔虞我诈;那么,请欣赏一下诗词中的“诗意山居”生活了,给思想一次远足,给心灵一次放松。

1. 《山居·水抱孤村落远》,刘球

一个山村落,躺在一条蜿蜒的长河边,背后是大山,通往山里的小径,只有弯弯曲曲的一条。
明代墨客刘球的《山居·水抱孤村落远》,描写的便是这样一个水墨山水画:

水抱孤村落远,山通一径斜。

不知深树里,还住几人家。

诗意山居十六首如同世外桃源的山居生活给心灵一次放松

不知深树里,还住几人家

绿水环抱着远处的孤村落,在孤村落与山的相通之处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不知道在那幽深茂密的树林中,还住着几户人家。

一句,“不知深树里,还住几人家”,字里行间,感想熏染到墨客对山居人间的倾慕之情!

2. 《寻张逸人山居》,刘长卿

唐代墨客刘长卿笔下的《寻张逸人山居》,是一个谜一样的山居生活,墨客乃至都没有找到朋友的住所,只以为像桃花源一样:

危石才通鸟道,空山更有人家。

桃源定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

桃源定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

一起上,到处是危石挡道,而道路才通人,就像一个鸟道;面前是一座空山,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不可能相信这里更有人家。
这里的人家一定是在大山身处,就像桃花源一样,由于一起上的涧水浮来落花。

一句,“桃源定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表达了墨客对朋友山居生活深深的祝福!

3. 《山居·山居老树秋还青》,陈辅

山居生活,最主要的是清闲,高枕而卧。
宋代墨客陈辅在《山居·山居老树秋还青》一诗中,就描写了这样一种生活状态:

山居老树秋还青,山下渔舟傍晚汀。

一笛月明人不识,自家吹与自家听。

一笛月明人不识,自家吹与自家听

“山居老树秋还青,山下渔舟傍晚汀”,纵然到了秋日,山里的老树还是青的,放眼望去,满目苍然;山下的旁晚,渔舟恬然泊在汀上,宁静而自然。

山居生活大略而惬意,“一笛月明人不识,自家吹与自家听”,在明月下,吹上一笛风月,没有人认识我,无所谓,自娱自乐就好了。

4. 《题元丹丘山居》,李白

在李白的朋友中,元丹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隐士,与王维那种半官半隐不同,他是一个真正的隐士。
李白当不了隐士,但非常倾慕朋友。
他在《题元丹丘山居》中写到:

故人栖东山,自爱丘壑美。

青春卧空林,白日犹不起。

松风清襟袖,石潭洗心耳。

羡君无纷喧,高枕碧霞里。

故人栖东山,自爱丘壑美

“青春卧空林,白日犹不起”,真正的自由清闲。
“松风清襟袖,石潭洗心耳”,为人坦开阔荡,两袖清风,在此“洗心”、“洗耳”,修炼内心。
“洗心”,《易·系辞》,贤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
“洗耳”,《高士传》,尧找到许由,要其做九州长,许由在颖水里洗耳朵,表示尧的话污了自己的耳朵。
“羡君无纷喧,高枕碧霞里”,我倾慕你住在这里,没有纷纭扰扰,可以在碧霞里无忧无虑。

第一句,“故人栖东山,自爱丘壑美”,似有期望古人东山再起之意!

5. 《宿山居·中庭淡月照三更》,释绍嵩

山居的夜晚是那么安静,纵然睡不着,也可以让民气静。
宋代诗僧绍嵩在《宿山居·中庭淡月照三更》中写到:

中庭淡月照三更,环堵翛然表裹清。

深夜欲眠眠未得,一溪秋水枕边声。

一溪秋水枕边声

“中庭淡月照三更”,淡淡的月光,照在中庭,墨客的心悠然。
“深夜欲眠眠未得”,虽然是深夜,虽然欲眠未得,但也毫无烦躁之心。
由于“一溪秋水枕边声”,悄悄的夜晚,潺潺的流水,回荡在枕边,让民气无比释然。

一句,“一溪秋水枕边声”,一壁是淡淡的月光,耳边是潺潺的流水,纵然是半夜醒来,也能悠然入睡!

6. 《山居·麋鹿自成群》,戴叔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云代表的是自由清闲,代表的是纯洁,代表的是隐逸。
唐代墨客戴叔伦在《山居·麋鹿自成群》中写到:

麋鹿自成群,何人到白云。

山中无外事,终日醉醺醺。

麋鹿自成群,何人到白云

“麋鹿自成群,何人到白云”,“麋鹿”,一样平常跟修仙有关,诗仙李白有诗云,“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白云”,更是代表的隐居。
“山中无外事,终日醉醺醺”,隐居山中,也就没有了那些功名利禄的闲事,可以终日自由清闲,乃至是醉醺醺了。

一句,“山中无外事”,表达了墨客对熙来攘往的世俗的反感!

7. 《春日即事·山居无事到襟怀》,吴晦之

山居生活大略,惬意,没有那么多的勾心斗角,没有那么多的是是非非。
宋代墨客吴晦之在《春日即事·山居无事到襟怀》中写到:

山居无事到襟怀,日午柴门尚未开。

啼鸟一声春昼寂,隔墙风送落花来。

啼鸟一声春昼寂,隔墙风送落花来

“山居无事到襟怀,日午柴门尚未开”,山居生活,不禁手中无事,而且是真正的心中无事。
一个人可以睡到中午,日当头了,柴门尚未打开。
“啼鸟一声春昼寂,隔墙风送落花来”,春天来了,山居一片昼寂,只有一声鸟啼,唤醒了沉睡的墨客。
东风隔着墙壁,却送来了落花,真是“日来无雨声,花落知多少”。

一句,“啼鸟一声春昼寂,隔墙风送落花来”,怡人的春天,怡人的山居!

8. 《山居·朝踏山根云》,叶茵

隐居未久的山居生活是一个什么觉得?是否还带着新奇,是否已经忘却了以前的蝇营狗苟?宋代墨客叶茵在《山居·朝踏山根云》中写到:

朝踏山根云,暮归云中扉。

野鸟始惊避,今焉情依依。

异哉海上鸥,猜疑未忘机。

朝踏山根云,暮归云中扉

是的,还带着山居的新奇,“朝踏山根云,暮归云中扉”,早上,墨客脚踏着山根里的云彩,出门而去;晚上,墨客回归到那云中的屋子,恍然在瑶池。
“野鸟始惊避,今焉情依依”,我刚刚隐居的时候,野鸟对我还是惊避,现在已经是有些情依依了。
“异哉海上鸥,猜疑未忘机”,只是奇怪的是,海上的海鸥,至今对我还是猜疑,疑惑我还未“忘机”。

一句,“异哉海上鸥,猜疑未忘机”,身隐居随意马虎,心隐居难!

9. 《宿石门山居》,雍陶

山居的夏日,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只要你心未隐,纵然居住在深山,也是“对愁眠”。
唐代墨客雍陶在《宿石门山居》中写到:

窗灯欲灭夜愁生,萤火飞来匆匆织鸣。

宿客几次眠又起,一溪秋水枕边声。

一溪秋水枕边声

“窗灯欲灭夜愁生,萤火飞来匆匆织鸣”,窗灯阴暗,几经欲灭,墨客的心也暗淡,一夜愁生;纵然像精灵般的萤火虫飞来,纵然是匆匆织鸣叫,也不能让人提起精神。
“宿客几次眠又起,一溪秋水枕边声”,苦处重重,纵然是睡觉也睡不屈稳,让人“几次眠又起”,好在山居风光还算怡人,一溪的秋水,在枕边潺潺流过,让民气静了不少!

一句,“一溪秋水枕边声”,是一种能够让人安静的潺潺声!

10. 《山居诗·岂无深山色》,雪山法师

明代诗僧雪山法师的这首《山居诗·岂无深山色》,是一首禅机诗,是一首哲理诗。
它探究了世人为什么不能安静的缘故原由,全诗如下:

岂无深山色,难教众人冷。

春梦果真深,松风吹不醒。

“岂无深山色,难教众人冷”,难道是由于没有满山苍翠的山色,才难叫众人镇静下来?非也,苍翠的颜色,那里都有。
“春梦果真深,松风吹不醒”,只有心无功名利禄的人,才能在哲理,进入深深春天梦境里,松风都吹不醒。

“春梦果真深,松风吹不醒”,真是我们神往的生活!

11. 《怀山居二绝·披耸寻得晚花瘦》,郑刚中

真正的山居生活,免不了会有农事,闲事,但也有享受。
宋代墨客郑刚中在《怀山居二绝·披耸寻得晚花瘦》中写到:

披耸寻得晚花瘦,带雨翦来春韭喷鼻香。

忆把馀醺付松枕,明朝春梦不胜长。

披耸寻得晚花瘦,带雨翦来春韭喷鼻香

“披耸寻得晚花瘦,带雨翦来春韭喷鼻香”,身穿蓑衣,出门去寻花,只可惜看到“晚花瘦”;当然了,也有愉快的事,便是顺手翦来带着雨露的春韭,真喷鼻香啊!
“忆把馀醺付松枕,明朝春梦不胜长”,记得自己是喝醉了酒,就枕着松树枕头,一觉睡去;没想到第二天,这一夜的春梦,真的太长了。

一句,“明朝春梦不胜长”,真好,真幸福!

12. 《山居·晚笛穿云起》,涂世恩

真正的山居,是要融入田舍生活的。
近代墨客涂世恩的山居生活,便是这样的。
他在《山居·晚笛穿云起》中写到:

晚笛穿云起,田家乐事多。

可知牛背稳,无处著风波。

可知牛背稳,无处著风波

“晚笛穿云起,田家乐事多”,坐在牛背上,一曲晚笛,穿云而去;为什么一曲晚笛,由于田家生活大略,乐事多。
“可知牛背稳,无处著风波”,比如,就像现在这样,坐在牛背上,牛背稳啊,没有地方可以惹来风波。

“可知牛背稳,无处著风波”,大略的山居生活,高枕而卧,没有世俗的风波。

13. 《山居乐·一径杳无车马》,李言恭

山居生活大略,大略到不知日月,只知花着花落。
明代墨客李言恭明显是倾慕这样的生活,他在《山居乐·一径杳无车马》中写到:

一径杳无车马,万山忽有人家。

相问不知岁月,惟见着花落花。

一径杳无车马,万山忽有人家

“一径杳无车马,万山忽有人家”,一个小径,杳然无车马,没有车马繁盛热闹繁荣,自然修身养性;经由群山万壑,忽然就有了人家。
“相问不知岁月,惟见着花落花”,山居生活大略,无需知道岁月,只有看到花着花落,知道到了什么时令就可以了。

“相问不知岁月,惟见着花落花”,是一种大略到极致的生活!

14. 《夏日寄怀南逸士》,石沆

我们来看看明代墨客石沆的山居生活,农事、读书两不误。
他在《夏日寄怀南逸士》中写到:

南邻何异北山居,黄草衣裳白草庐。

闲却农桑事吟弄,不教风月著空虚。

闲却农桑事吟弄,不教风月著空虚

“南邻何异北山居,黄草衣裳白草庐”,南面居住的逸士啊!
我虽然住在北山,但与你的生活并没有差别,也一样每天穿着黄草衣裳,住在白草庐里。
当我农桑忙过,空隙之余,我会从事诗词吟诵,不想摧残浪费蹂躏每一天的风月。

“闲却农桑事吟弄,不教风月著空虚”,古人的诗书农耕生活,不叫一天虚度!

15. 《李侍御归炭谷山居同宿华严寺》,赵嘏

这是一首对归隐生活充满了期望,乃至是对修仙生活充满了期望的诗,虽然是夜宿“华严寺”,但墨客神往的是玄门的修仙生活。
他在《李侍御归炭谷山居同宿华严寺》写到:

家在青山近玉京,日云红树满归程。

相逢一宿最高寺,半夜翠微泉落声。

相逢一宿最高寺,半夜翠微泉落声

“家在青山近玉京,日云红树满归程”,“玉京”,玄门圣地。
您家就住在大青山,靠近玄门圣地玉京;归乡一起上,那是红日、彩云、红树,让人目不暇接。
“相逢一宿最高寺,半夜翠微泉落声”,本日,我们相逢在这“华严寺”,是这里的最高寺庙,半夜都听到翠微泉的流水落声,让民气安无比。

一句,“家在青山近玉京,日云红树满归程”,表达了墨客对朋友的祝福!

16. 《山居·半屋云霞与鹿分》,朱继芳

隐居的最高境界是自然,即“天人合一”。
宋代墨客朱继芳在《山居·半屋云霞与鹿分》一诗中,见告我们,什么是“天人合一”:

半屋云霞与鹿分,两株古木正当门。

野花自落东流水,坐对青山酒一樽。

野花自落东流水,坐对青山酒一樽

“半屋云霞与鹿分,两株古木正当门”,真正的“天人合一”,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墨客做到了,“半屋云霞与鹿分”;真正的“天人合一”,也是就地取材,就像,“两株古木正当门”。
“野花自落东流水”,真正的“天人合一”,是不要滋扰大自然,让“野花自落”,让“人东流”。

一句,“野花自落东流水,坐对青山酒一樽”,是人与大自然的天然和谐,是真正的“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