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谢琰老师应士恒教诲基金会约请,赴浙江大学举办《古典诗欣赏与歌唱》讲座,本文为讲座录音稿。
首先我要感激士恒基金供应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
本日讲座的题目是“古典诗词的欣赏与歌唱”。我想阐明一下,为什么用“欣赏”和“歌唱”这两个关键词去讲古典诗词。
我所在的学校北京师范大学既是一个文史哲根本学科方面非常有传统的学校,同时也是教诲方面的领头羊,以是我们在日常的传授教化和科研事情中常常会碰着中小学老师提出的一些困惑,当然也会碰着各个专业的大学生面对诗词时的困惑。后来我参加了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和“经典咏流传”两个节目的干系事情,更能切身体会到更广泛的人们,对付诗词的一些想法和困惑。以是,我首先想说的是如何去欣赏诗词。我们读诗学诗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体验这种分外的艺术作品的美,体验美背后的各类文化知识。与此同时,如果我们能为这样的学习过程增加其余一种独特的体验,即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式体验,可能会更利于我们亲近诗词,爱上诗词,乃至研究诗词。
我希望通过不同的办法来勾引大家阅读诗词,以是欣赏和歌唱二者之间,重点是欣赏,歌唱则是对欣赏的帮助和润色。我不可能哀求自己像音乐专业的老师那样去讲诗词的吟唱问题。我有一些很专业的音乐学院的朋友,他们会非常明确地塑造他们的流派,去研究怎么唱诗词,各有各的专业方法。本日我在这里只是先容更多的可能性,希望大家知道诗词有很多种歌唱方法。如果有任何一个人跑到你面前说,我这个方法是唯一精确的方法,不用我这个方法去唱古诗词的话,你就领略不到诗词美。那你就可以用我本日所讲的各类情由去回嘴他。自古以来,诗词的演出办法就不但一种,更何况在当今这样繁芜的现实环境中。以上是开场白。
在详细地见告大家我到底想说几种欣赏方法以及演唱方法之前,我想先做一个实验。我们一起复习一下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真的欣赏明白了吗?
我很喜好讲一些最为常见的诗。本来我想用“鹅鹅鹅”开场,后来想,怕被你们骂,说老师来骗人了吧。我心想就轻微高等一点吧,那就讲《望庐山瀑布》。小学生都能对它倒背如流,这首诗有什么可讲呢?我提几个问题,大家可以一边听一边思考这些问题:到原本身内心能不能迸出一个明确的、清晰的、对得起自己良心的答案。
第一个问题是:既然是“望庐山瀑布”,那么李白是站在哪“望”的?你可以想一想,比方说是瀑布的底下?瀑布的对面?他到底站在什么位置呢?山脚下,半山腰,还是山顶?
第二个问题是,“日照喷鼻香炉生紫烟”,“紫烟”到底是什么?是不是 “紫色的烟”?这话题,我问过全国各地很多的中小学语文老师。每到此时,语文老师就会变成物理老师。他会说,这是光芒的折射、反射,等等。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北京这几年雾霾很重。我摸良心说,我长这么大,第一次看到“紫烟”便是在雾霾的北京,真是天空发紫,暗无天日。但是在唐朝的庐山,在一个山净水秀、云雾环抱的地方,何来这种体验?那么“紫烟”如何理解呢?
第三个,我想问一个无理取闹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一个绝妙无比的比喻。我想问大家,李白是怎么想出这个比喻的?
你们肯定说,你想把李白从坟里拖出来鞭尸吗?我们怎么可能知道他的脑洞是若何的!
实在这些问题,看上去可能让大家以为困惑,有争议,有人会以为无厘头,但实在我们只要做一件事情,这些问题大部分都可以得到明确的解答。大家以前学习这首诗的时候,是不是只从教材里或者是一些唐诗选里去读?有没有哪位听众真正去翻过一本比较威信的《李太白全集》呢?
无论是清代人王琦还是当代几位著名学者,很多人都注过《李太白全集》。各位如果认负责真翻过个中一个威信版本,你会急速创造,这首诗题目该当叫《望庐山瀑布水》,多了一个字。紧接着你又会创造,李白写了两首。《望庐山瀑布水二首》第一首是五言古诗,第二首才是这首七言绝句。那么我们依次来看刚才说的三个问题,实在都很随意马虎解答。
第一个问题,李白在哪望的?我们与其胡乱猜,不如看人家的第一首,实在说的非常清楚:“西登喷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连东西南北的方位都很清楚。这是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第二个问题,“紫烟”到底是什么?在这首诗里没有解答,但是你去基本古籍库或者四库全书里搜索一下,李白诗里“紫烟”涌现了十多次。你把这十多次放在一起去看,会创造原形。李白写嵩山也会写到“紫烟”,写一个彷佛跟这些山都没紧要的人也有“紫烟”。你再连续找,创造他写“紫烟”的时候,每每跟一个征象有关:修仙学道的人或者是修仙学道的事宜。
比如说他有一首诗叫《送内寻庐山女羽士李腾空》。他送夫人去哪呢?去庐山寻一个女羽士,这个女羽士的名字特殊霸气,叫李腾空。他在写女羽士的时候说:“罗衣曳紫烟”。她的衣服后面拖曳着“紫烟”。这女羽士是被火点了吗?一道烟就溜出去?肯定不是吧!
以是这些“紫烟”合在一起,我们创造“紫烟”跟玄门的氛围、跟神仙的气氛有关系。
如果轻微多查一下,你就会创造,庐山为什么叫庐山?由于据传说,周武王时期有七个兄弟在这学道,然后七个人一起登仙而去,留下一座空庐,故名庐山。当然,比如说到了东晋,庐山也变成佛教圣地,会有惠远这样的高僧到庐山来。我们常常说,天下名山让僧道占尽。庐山是有非常深厚的玄门文化秘闻的。
以是这首诗一上来说“日照喷鼻香炉生紫烟”,并不是描述紫色的烟,而是强调一种气氛。李白这样一个非常虔诚的玄门徒,这样一个“五岳寻仙不辞远,生平好入名山游”的人,他到庐山是到一个玄门圣地。他所看到的景象是人间瑶池的气氛。那么,上来就渲染这个气氛有什么好处?诗的末了一句是“疑是银河落九天”。大家把稳, “银河”不是咱们现在天文学意义上的银河。那是一个神仙天下,在“九天”之上的神仙天下。这个神仙天下里有一条银河,它落入人间瑶池之中,变成了庐山瀑布。以是,诗的开头和结尾构成一个大回环,非常美妙,也非常严谨。
我们读李白的诗有种觉得,他写山水诗不是一种形象的震荡,而是一种气质的宣泄。这个气质到底勾留在哪?勾留在李白自己身上。换句话说,他写庐山也好,写敬亭山也好,写的是自己的人格、自己的魅力。与其说敬亭山有魅力,不如说李白有魅力。我是安徽人,敬亭山离我家很近,便是海拔100多米的丘陵,里面没什么壮美风景,实在想象不到能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看敬亭山看不足,敬亭山看他也看不足,也非常欣赏,这话说得切实其实太李白了!
他把自己的灵魂、性情、气质都投射到山水中。
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当他提及“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时候,或许会想起他的外号“谪神仙”。以是,这条“银河”实际上是他全体生命,全体宗教崇奉,全体气质的一种投射。只有他这么一个人,这样一种心性,这样一种崇奉,来到这么一个分外的玄门圣地庐山,才能产生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遐想。
末了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再追问一下,他难道没有想到别的比喻吗?为什么单单想到“疑是银河落九天”?咱们可以把第二首做一个处理,后半部分不看,我们把前半部分做一个拆分。
“西登喷鼻香炉峰”,是不是有点像“日照喷鼻香炉生紫烟”?“南见瀑布水”,可以对应着“遥看瀑布挂前川”。“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可以对应“飞流直下三千尺”。换算一下,三千尺即是三百丈,数据都是一样。然后,末了一句出来了。四句变成了一句。我们会看到,实在李白一开始想了三个比喻。第一个,“欻如飞电来” ,欻便是迅速,快的像闪电。第二个,“隐若白虹起”,隐然如白虹隆起。第三个,“初惊天河落”。天河,便是银河。银河有很多称呼:天汉、银汉、天河、天河,等等。古人特殊重视河水和汉水,以是用人间两条主要的河去指代天上的河,于是产生各种组合词。那么,终极李白选择了“银河”这个比喻。我们比较一下以上三个比喻。闪电有速率,但形态不符。闪电是刚性的,瀑布是柔美的。白虹的形态是抛物线,但白虹是不动的。这谁家彩虹漫天飞啊?除非你被打晕了,才会见前满天飞彩虹。以是,“飞电”和“白虹”作为比喻来说都少了点什么,要不便是形状不符合,要不便是动感不合。只有“银河”,形状也合,动感也合,除此之外,气质也很棒。刚才我们说了,只有银河才能传达出他对付这条人间瑶池中的瀑布的无上赞颂。我们常常说,作家手稿价值千金,但李白的手稿就在第一首的前半部分里面。我们颇可疑惑,李白先写了第一首,以为前半部分彷佛还可以再做精简,再做修正,于是产生了千古名作“日照喷鼻香炉生紫烟”。
事实上,这不是一个伶仃的征象。细细读李白的诗集,会创造有好些诗长得很像,而且有些诗的异文非常夸年夜。所谓异文,便是同一个句子,有不同的版本,有些是字不一样,有些乃至几句话都不一样。李白诗的某些异文太夸年夜了,就像是改了两遍稿子,不一样的地方太多。以是就有学者疑惑,李白的诗集里保存了一小部分草稿。可见,纵然是一个天才墨客,李白也付出了艰辛的思虑过程。飞电,白虹,天河,哪家更强?他终极决定用“银河”,于是留下千古绝唱。
这么一首小诗,轻微打仗一下最原始的版本,略微利用一些更为细致的阅读方法,我们就会创造更多的美感,学到更多的知识。
现在,我们正式开讲欣赏古典诗词的方法。紧张是五种:咬文嚼字,构造剖析,比拟遐想,知人论世,文化拓展。末了,我会说到诗词吟唱的问题。下面逐一道来。
第一种方法:咬文嚼字。我说的咬文嚼字具有分外指向,不是挑错找茬,那样的阅读是很低效的。我们须要借助古人的聪慧。唐人诗集流传至今,很多都有注本。很多唐诗,还被不同选本选过,被不同的批评家点评过、记录过。也便是说,从唐诗写作出来的那一刻起,关于唐诗的研究就已经开始了。在漫长的一千多年研究史中,留下太多真知灼见。如果我们摆脱这统统,依仗自己的那一点点文化积累,那么一点点可怜的审美能力,想靠近唐诗是不可能的。我说的咬文嚼字,便是指:查找威信的今人注本,以及适当借助古人的注释。
下面我列的四套丛书,数量非常弘大,有两三百本。对付专业研究者来说,也基本够了。这些丛书里,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公民文学三种古典文学丛书,基本上收录的是某一个作家的全集,有时候是诗集、文集、词集分开,有的则是编在一起。还有一种丛书是公民文学出版社的读本丛书,是一些选集。这四套书是目前最威信的古典文学阅读书目。有时候我们偷
借助历代的注释去阅读,我们可能会创造很多新鲜的美感,但这只是一个根本。为什么这么说呢?由于这些书里面所注释的每每是一些难点。清代人注的时候,他以为是难点的地方我们未必以为是难点,他以为不须要注的地方,我们可能根本读不懂。以是,除了看这些诗集、文集之外,我们还须要不断积累语感,尤其是积累对付汉字的觉得。有一本书,可能很多读诗词的人未必重视,但我个人以为非常主要,便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的很多奥秘,不经由清代人的注释是无法开掘出来的。段玉裁为《说文解字》供应了一个至今为止非常威信的一个注本。他见告你一些字的基本含义以及它能够引发遐想的可能性。我们该当常常翻阅《说文解字注》,以及当代人编的《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对一些常用字进行逐字的琢磨。
除了四套丛书以及《说文解字注》,我还列了一个书目。比如《唐诗选注评鉴》和《唐诗选》。刘学锴师长西席和马茂元师长西席这两本,可以说是当代最好的两种唐诗选注本。然后我列了钱钟书师长西席的《宋诗选注》,这是宋诗的最佳选注本。关于词我推举了三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唐宋词选》,沈祖棻师长西席的《宋词赏析》,叶嘉莹师长西席的《唐宋词名家论稿》。末了是关于诗词根本知识的参考书。我要重点推举我的老师的老师,启功师长西席的《诗文声律论稿》。启师长西席是老北京,他说话写文章非常清俊通脱,非常易懂,读下来饶有滋味。大家比较常用的是王力师长西席的《诗词格律》。这两本书可以参照去读。
下面我们就举一些例子,来谈谈如何咬文嚼字。
第一个例子是李白《静夜思》。每个人背的都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昂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你去翻一本威信的《李太白全集》,翻到《静夜思》,肯定都是底下这个版本:“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昂首望山月,低头思故乡。”那么谁把它改成现在这个样子呢?明代的李攀龙,是一个著名的诗歌评论家,也是一个墨客。他在选一本影响很深远的唐诗选的时候作了两处改动。本来是“看月光”改成了“明月光”,本来是“望山月”改成了“望明月”。审美是见仁见智的,而且有时候是先入为主的。你从小背的是“明月光”,你就以为“明月光”好。但是这里我要供应一个解读的角度:对付李白这个人而言,“昂首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可能更为自然,更为贴切。为什么这么说呢?每个墨客都有自己的措辞习气。如果从措辞角度去读唐诗的话,至少要懂得三套措辞系统。
第一套措辞系统是正常的文言文阅读系统,包含基本的措辞规律。
第二套系统是唐代的措辞习气。
第三套是李白自己的措辞习气。
这三套系统,你都须要节制才有可能把李白诗读精确。比方说,“山月”这两个字组合起来,在李白的天下里有它分外的含义。
下面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他20多岁,从四川出来的时候写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里明确说了“峨眉山月”。下面这首诗是他晚年写的,他送一个老乡去长安,然后想到了老家,个中有四句:“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也便是说,在他青年期间和晚年期间,人生一头一尾,都留下了一首“峨眉山月歌”。除此之外,我们在他的天下里还能找到其他的“山月”。也便是说,“山月”对付李白来说,有分外的含义。他小时候看惯了峨眉山月。后来他到浙江,到安徽,瞥见一座小山上衔着一轮明月,他就会想抵家乡的“山月”。以是,举头看到“山月”然后低头思故乡,对他来说是最自然的事情。如果是在长江边生活终年夜的人,他可能就会写成“低头看江月,昂首思故乡”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词汇和措辞习气。以是, “昂首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更为符合李白这个人的特点。对他来说,看到山间明月最随意马虎引起思乡感情。如果随便看到明月就思故乡,李白会累去世的!
再加上我们有充分的版本依据,以是李白原来写的就该当是“昂首望山月”。
研究唐宋文学的人常常要跟明代人做斗争。明代人不仅改唐诗,更可恶的是造假。比如明代人整理《戴叔伦诗集》,会偷偷把自己写的几十首掺进去。当代学者花了很多精力才把戴叔伦诗集里的伪作剔除掉。明代人很讨厌。你会创造很多先秦两汉的古书在明代都溘然涌现了家藏秘本,每每都是假造。不过,这样的行为也有可爱之处。当代人喜好抄袭。抄袭便是拿别人的文章写上自己的名字。明代人多可爱!
写自己的文章,题上别人的名字。这也叫人心不古!
第二个例子,你去查注释、查版本,也不随意马虎查出来。我们学校有一位非常德高望重的措辞学家王宁师长西席,她写文章磋商了很多中小学教材诗词中的措辞笔墨问题。现在我们要讲的是“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横”。大家想一想,如果去描述这个图景,它到底是什么样子?小船该当顺着河岸靠边,还是竖在河中央?到底什么是“横”?王师长西席要重点阐明这个字,由于她创造大部分人都把它阐明错了,都阐明成“横竖”的“横”。《说文解字》里说,横便是挡门的门栓。门栓这个东西具有两种性子,一种是横着,一种是挡着,那么由此引申出两个意义,即横竖与横逆。横竖是一种位置关系,横逆是一个抵牾关系。什么叫横逆?便是有东西前面拦着,以是只能迂曲。本来你是往北走,前面有石头挡住了,那你就可能往东走,往西走,乃至有时候还得往南走一走,绕来绕去,山重水复疑无路。以是,横就引申出迂曲,任意,不定向的意思。
说到这,大家可能有点迷惑,横有这个意思吗?那我说一个词,大家就明白了:才华横溢。你说一个人才华怎么横溢?从耳孔横着冒出来吗?那不是才华横溢,那是七窍流血。它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才华在任何一个方向都能有所展现,唱歌也会,弹琴也会,画画也会,物理也行,写诗也很在行,这叫才华横溢。还有一个词:沧海横流。河流是有流向的,由西往东,由南向北,但是沧海怎么流?海的流动也是不定向的。我们学地理知道,洋流是根据季风而一直变革的。沧海,是一个汪洋恣肆的水体。
我们们回到“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个“横”,一定要跟“春潮带雨晚来急”的“急”结合起来看。由于是涨水了,水流很湍急,以是船不可能安定悄悄横在那,它一定是缓缓打转。迂曲的、不定向的、任意的迁徙改变,叫“野渡无人舟自横”。为什么要这么写?这便是韦应物的心态,放任自流,心若不系之舟,非常闲适、放松。以是,如果要用画来表示的话,怎么画都不对,得用动态图才好。
以上,便是我们说的咬文嚼字。有的字词,我们借助势望版本就能读懂,有时候则须要积累很多的措辞文化知识,才能够真真切切读出来。
第二种方法:构造剖析。古人作诗都很讲究章法和句法。我们以杜甫《望岳》为例。这首诗的文体,可能会有一些争议。有些人把它放到五言律诗里面,有些人把它放到五言古诗里面。这首该当是五言古诗,由于他是仄韵的,而五言律诗是不许可利用仄韵的。凡看到仄声韵的诗,哪怕对仗非常工致,也依然是一首五言古诗。不过,这首《望岳》实在是按照律诗的写法来写的。古人常常用一种很机器的方法去剖析,叫起承转合。我不想总是用这种方法去剖析。我想把诗看得更随便一点,更自然一点。我常常用一种方法,便是把题目当成纲领去追索诗的构造。
诗题叫《望岳》,题目里面都是信息,都是关键词。他首先提醒你,我是望岳,没有上山,是远了望着。古人下字是非常精准的。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有人把题目写成《临洞庭湖》,这肯定是错的,由于临和望是两种不一样的状态。孟浩然一定是了望,只能是”望洞庭湖“。
杜甫望的是什么呢?是岳,是五岳至尊泰山。以是这首诗里面,我们有两个关键点要始终捉住,一个是杜甫怎么望的,第二便是杜甫怎么表现这座山的分歧凡响或者说伟大之处。
杜甫顺着题目往下写,我们要顺着题目往下看。第一句“岱宗夫如何”,首先见告你,我看的不是一样平常的东西,是岱宗,诸山的老大。老大什么样?“齐鲁青未了”,这该当是高空中看的图像。按照古人的习气,他的意思该当是说站在齐地或者鲁地远远都能看到泰山,意思是特殊的崇高伟大。
第二联觉得杜甫坐直升机盘旋在泰山之上,比较近了,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是聚拢,割是分隔。繁体的两个钟字,完备不一样,鍾是酒器,鐘是乐器。我们常常说,我钟情于你,是酒器那个钟。钟是用来聚拢酒的,引申为聚拢,所谓钟情,便是把情绪都聚在你身上。泰山把天地灵气都聚拢在这里。又由于泰山太高,以是它能够割昏晓。往东一看,太阳已出,往西一看,还是满天星光。
到了第三联,觉得杜甫已经按落云头,站在泰山之巅。他切身感想熏染到山中云气,看到山中归鸟。“荡胸生层云”,很多人认为这是倒装句。我一贯都不主见用倒装来说诗,由于倒装会让我们以为古人是按照语法去写诗的,但根本不是。古人很少故意玩笔墨游戏,之以是要先写荡胸,是由于他想先见告你我的心胸被涤荡了,然后再见告你什么东西让我如此心旌摇荡,原来是层云。之以是先写果再写因,是由于他最想说的是果。他的重点是说心旌摇荡,而不是说好多云哦。再看“决眦“。解释他看了好久,眼睛瞪得好大。“入归鸟”,便是一贯在眺望归鸟,直到看不见。在这句里,他想强调的是“决眦“的感想熏染。以是,第三联是切身切肤的体验泰山。
末了一联点题了,说我现在没有登上去,只是在望,而当我登上这五岳至尊,就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以是,这八句两两一组,都是紧扣“望岳”两个字展开。我们做“中国诗词大会”的时候常常碰着这种情形:一个人背诗背得特殊熟,但是你溘然问他,这诗什么题目,他说不出来,由于他没这习气。而丢失题目,能丧失落一半的美,或者丧失落一半的奥秘。题目是作者对诗的提炼。以是最讨厌的便是李商隐的《无题》,对不对?没有题目,以是谁也猜不透。总之,看题目很主要,会帮助你提要挈领地读出诗的构造。
接着,我们来说说这位讨厌的墨客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我相信,肯定有很多朋友会以为这是寄给夫人的,但是根据当代一位威信学者的研究,李商隐写这首诗的时候,夫人已经去世两年了。寄北,当然是寄给长安的一个亲友,详细是谁,他也考不出来,但肯定不是寄给夫人。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寄给夫人”这样一个错觉呢?由于有一个版本把题目写成了《夜雨寄内》。错觉很可能由此而来。本来,这首诗确实写的比较温顺,随意马虎让人误解是写给女性的。我们千万不要以今日之心去揣测古人。你看李白、杜甫,他们一起去山东、河南嬉戏,特殊亲密,盖一床被子一起睡,手拉手游山玩水,都很正常。我们看柳永写“执手相看泪眼”,总觉这首诗是写给歌妓的,但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这首词很可能不是写给女人,而是写给一个普通朋友。我们现在看一个男人拉着一个男人的手哭,而且哭得那么哽噎,这事就说不清道不明了,以是就认为是写给歌妓的,实在不是那么大略。以是,《夜雨寄北》写的这么温顺,完备有可能是寄给一个很知心的朋友。
下面我们来读这首诗的构造。古人说这首诗玲珑如环佩。为什么这么美?他说“君问归期未有期”,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不知道,我现在写信的时候,周围的场景是“巴山夜雨涨秋池”。等到未来某一天我们一起剪烛夜话的时候,回过分来一起回顾本日的这个夜晚。他是站在本日想未来,然后想象着未来回顾本日,这是一个很美妙的回环。那么,这个回环的关键点在哪?在“却”字。“却”,不能阐明成但是,它是个很实的词,是退的意思。先到未来,然后再往回倒退。十年之后,我们再相见,想想十年前,当年我给你写信的时候巴山夜雨正在涨秋池,纸上还有湿润的痕迹吧!
这便是这首诗的曼妙之处。
《夜雨寄北》是非范例的七言绝句。最标准的七言绝句该当是王昌龄的写法,便是第三句有一个高潮出来,那是最标准的写法。我们再看一首,也不是范例的七言绝句的写法,即王维的《玄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他把最著名的话,最精辟的话,第二句就说完了,即“每逢佳节倍思亲”。也便是说,写完两句,高潮已经结束了。那么王维怎么接着写呢?我们完全地串讲一下。
他说,“独在异域为异客”。这里实在也有一个小小的措辞问题。整部《全唐诗》里没有一个地方有一个词汇叫做“异客”,这实在是一个省略,该当是独在异域为异域客。两个“异”,强调自己在长安。少年王维在长安读书应举,他总是以为没有归属感,和现在说的北漂一样。以是他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为什么这么动听?由于里面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我每天都在思亲,二是每到节日的时候,我会更加思亲,三是每到重阳节的时候,可能最思亲。
写到这里,他的情绪已经完备爆发出来了。紧接着他用了一个手腕,便是写完我想你,再写你想我。“遥知兄弟登高处”,远远能知道我的那些兄弟们登上高处,但是“遍插茱萸少一人”。“一人”是谁?我们出过这个题,真有人答错的。“一人”便是王维本人。他一开头就说自己特殊想兄弟们,末了又回到了自己。以是“一人”跟第一句的“独”相呼应了。读出这种呼应,这首诗的构造也就读懂了。
第三种方法:比拟遐想。比拟遐想实在是对前两种方法的补充。我们无论怎么反复咀嚼一首诗,再怎么绞尽脑汁总是有极限的,以是须要做一些拓展。拓展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横向比,便是自由发挥。一种是纵向比,去找到一些历史线索。分别什么意思呢,咱们举些例子来看。
大家看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首先,这首诗有很多异文,比如是“颜色好”还是“好颜色”呢?我仔细查找资料,创造真的没办法剖断。由于《墨梅》这幅画流传下来了,真迹上写的跟王冕的诗集里边留下的版本,笔墨是不一样的,而且不止一处不一样。然后我创造,明清时期一些选本选这首诗的时候,又会涌现一些异文。
墨梅,是宋代人的伟大创造。宋代人创造了墨梅也创造了墨竹。用玄色、灰色的墨迹去画梅花,便是墨梅。我们知道,梅花有粉的、红的、白的,但画家用墨色去画梅花,这是超现实主义的,由于现实中不可能涌现玄色的梅花。以是画家一定要充分把握梅花的神韵,不要拘泥于它的颜色、形态,这才会有“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名句。王冕是宋末元初的一个隐士,他特殊喜好梅花,也喜好画梅花,也写了很多梅花诗,立意构思都非常相似,比如“忽然一夜暗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我们不妨将王冕笔下的梅花,与王安石笔下的梅花去比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的《梅花》是直接写梅花的,王冕《墨梅》则是题画,觉得完备不一样。《墨梅》紧张写通过画面所看到的一些精神气质。《梅花》则表现了丰富的感官体验,有形态,有颜色,有气味,还有自己的认知过程。
以上是横向比,更故意思的是纵向比。中国古典文学有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每一句诗,古人注释的时候,会解释这个诗句是从谁的哪个句子里学习借鉴化用而来的。比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不安于室来。”叶绍翁是南宋末年的人,他能够借鉴的诗歌范围是非常广阔的。唐诗那么多,宋诗又那么多,难道就没有别人写过不安于室这个意境吗?
我们先看唐人怎么写杏花。温庭筠的“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豪门”,描述了春日的午后,光芒很妖冶,墨客瞥见出墙的杏花。吴融也是晚唐墨客,《途中见杏花》中,我们会创造有个句子很熟习:“一枝不安于室头,墙外行人正独愁。”在另一首诗中他又写道:“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可见,唐人把红杏已经琢磨透了:红杏一定要出墙才美,不出墙则不美。
我们连续今后找。到南宋,陆游也写过类似的:“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不安于室头。”你会创造,不仅末了一句出来了,连倒数第二句也差不多出来了。再看张良臣,也是南宋墨客:“谁家池馆静萧萧,斜倚豪门不敢敲;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梢。”可以说,整首诗与《游园不值》都非常相似。
那么,为什么我们记住的或者说喜好的是叶绍翁这首呢?大家看几个动词,“杨柳不遮”的“遮”,“好春藏不尽”的“藏”,“春色满园关不住”的“关”,哪个力道更大,压力更强?肯定是“关”。从审美上来说,这便是好奇心。“关”字制造出了一种生理效果。同时,大家不要忘了后面有个字呼应,“来”。“关不住”,便是不让你看,“出墙来”,居然迎面而来。大概他只是远远看到,但是他会以为既然你不让看,我就偏要看,杏花就仿佛迎面而来。“关”和“来”,把这个情境给写活了。这样一比,你会创造为什么我们记住叶绍翁这首,由于他雕琢了,他做了更深的讲求。
实在很多宋诗都是这样出奇制胜。太多的意思,唐人都写完了,宋人怎么办,只能是进一步雕饰,把某个意思写的更为细腻。钱钟书在做《宋诗选注》时很看重这一点。比方说,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落。”这样一种情境,王维写过,王安石写过,还有陆游自己在别的诗里也写过,但是我们偏偏记住了这一句,由于他把这个觉得仔细地雕琢了一下。你会创造“山穷水复”和“柳暗花明”,不但彼此之间是对仗的,而且各自的内部也是对仗的。他强调了交往来交往去找不到路的困惑。柳暗花明,一暗一明,凸显出发现出路的惊喜。这就比之前的很多诗更为能干了。通过这样的纵向比较,我们会创造很多诗句之间的历史传承关系。
第四种方法:知人论世。大略来说,便是理解墨客的平生、性情,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第一个例子,是孟郊的《游子吟》。我刚才说过,威信的版本会供应很多信息。在孟郊诗集里,题目下有五个字:迎母溧上作。意思是,他把母亲接到溧阳县来一起住。没有这个背景,我们可能很难明得这首诗为什么写得这么深情。
我们查一查孟郊的履历,创造他是一个大龄高考青年,46岁才终于考中进士。唐代人不如宋代人幸运。宋代人基本上是考中进士之后急速就付与官职,但是唐朝人还得等着有官职空下来的时候,还得参加一次选拔考察。这么一蹉跎,孟郊已经50岁了。50岁的官场老鲜肉,得到了自己第一个官职,而且是很卑微的职位,便是溧阳县尉,大致相称于本日的县城公安局局长。他开始用第一份薪水报答他的母亲。由此我们可以想象,之前他花那么多精力考试的时候,谁给他缝制衣服?每次缝的时候,为什么要“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个妈也太不随意马虎了,知道我家儿子有点笨,恐怕这次还是考不上,那我就多缝几针吧,让他少受点寒苦,让衣服能多穿几年。这样的日子,反复了很多年。现在,他终于能够报答母亲了。懂得这一点,你才能懂得末了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寸草,便是指当上县尉,有了这么一点微博的俸禄,就赶紧把妈妈接过来,终于有了一点小小的报恩的可能性。这是多年辛劳后的一种感慨。他不是空洞地歌颂母爱,而是用自己全部的青春和人生,去戴德母亲,以是才写得那么动听。
下一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首诗的作年,有很多争议,我比较认同的是熙宁元年一说。这一年对王安石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一年之前,他做过一些官职,也写过万言书,便是变法的纲领。这么多思想上和实践上的准备,到这一年才真正意味着他得到一个致君行道的机会。熙宁元年,他赴京担当翰林学士。他从江宁出发,一起沿着长江到镇江,渡过长江便是扬州,然后从扬州的瓜洲渡头进入大运河,沿着水路一贯往北走,就能到达都城汴京。到第二年,他就变成宰相了,轰轰烈烈展开了历史上所谓“王安石变法”。以是,在熙宁元年这个节点上,他的内心情绪是极度繁芜的。此去不知前景如何,但是他一定要去。安石不出,如苍生何?要出去,必须去。根据一些史料记载,王安石说过这样的三句话:天变不敷畏,人言不敷恤,祖宗不敷法。在当时苏东坡、司马光看来,王安石疯了!
这样的疯话都敢说!
王安石跟司马光之间的一些书信特殊故意思。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几千字的书信,反对他变法。王安石给他回了几百字,特殊干净利落,表达他不容质疑的一种精神,以是他被称为“拗相公”,特殊的固执。也只有固执,才能把变法进行下去。王安石变法的结局,实在很悲壮。仇敌恨他入骨,朋友也变成了仇敌,儿子也去世了。他带着一身伤痕回到江宁,晚年他写过很多很平淡的山水田园诗,但是我们如果知道这是一个晚年英雄写的,就能读出更多的感慨。以是,必须知人论世,才能读出《泊船瓜洲》背后的深奥深厚与沧桑,他把那种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也写在了里面。
第五种方法:文化拓展,我就大略说一下。我想把古诗词当成学习传统文化的窗口。如果我们只把诗词当做艺术作品,会错过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捷径。对付专业学者来说,确实须要把诗词的那种很纯粹的美揭示出来。但是对付大部分人来说,他们未必能领悟得那么深,那么细。以是,我希望通过诗词去展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读王安石《元日》,我们可以学习古人的过年习俗。比如读《古诗十九首》里的“迢迢牵牛星”,我们可以探索七夕神话的来龙去脉。诗词可以成为线索,成为引子,引发我们检索、学习文化知识。
末了一部分,我要讲诗词吟唱。重点要讲一讲吟唱曲谱的来源。第一种最为根正苗红的来源便是古乐谱。比方说,姜夔所作的歌曲,由今人破解出来了,便是我们现在能够听到的最为原汁原味的宋词。姜夔既是词坛大家,也是大音乐家,他的词集里边有一个版本后面保存了非常宝贵的十几篇曲谱,过去一贯没有人能看懂,后来有些专家像破密码一样把它研究出来了,然后转换成简谱或者五线谱,就可以歌唱。
接下来是明代人、清代人所整理的乐谱。大家把稳,这里面涉及的诗词,可能良长远,比如有的出自《诗经》,有的出自唐诗宋词,但是牢记,曲不是那么早,是明清人新谱的。比如《魏氏乐谱》、《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碎金词谱》等。
古谱虽然根正苗红,但不能迷信。古人的审美跟我们还是差距很远的,美是很难界定的东西。我的不雅观点是,旋律幽美的古谱可以传承,但是不要硬性传承,未必越古越好。包括姜夔,这么伟大的一个音乐家,留下来的那十几支乐谱里面,我真正比较喜好的,只有三首,《暗香》,《杏花天影》,《扬州慢》,其他的我都以为不太好听。这些古乐谱都须要译解。当代著名学者刘崇德师长西席,把很多古谱翻译成了简谱或者五线谱,功德无量。
以上说的是古谱。下面要说的曲谱来源,则是百花齐放的。比方说,用一些南方的地方歌调来唱诗词,可能是五四季代或更早的晚清期间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比如客家调、天籁调、宜兰调之类。还有一些曲谱是今人创作的。比如谷建芬老师新谱了很多曲。还有一种唱法,便是借鉴昆曲、京剧的曲调来演唱古诗词,听上去也非常美妙。以上各种类型的曲谱,各有其长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有些盛行歌曲,比如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也是不错的,能传达出一些味道,须要我们去甄别,理性地传承。
总而言之,本日讲座的内容大概便是这些。我紧张跟大家分享了五种欣赏古典诗词的方法,末了先容了一些诗词吟唱的方法,归根结底还是希望通过这么多方法,能够让熟在口中但去世在心里的一些诗词,活过来,亮起来。期待大家用这样的眼力,抱着这样的心情,进一步阅读更多更美的古典诗词,让诗词永久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
不雅观众提问:如何让孩子喜好上诗词?
谢琰老师回答:我以为每个人的分缘都不一样。大概他看到一幅画,就爱上了,大概听到一首歌,就爱上了,大概看到一个字,这个字,你给他讲明白,他就爱上了,真的很难说。或者,记住一个故事,比如他特殊喜好苏东坡的故事,通过苏东坡,他就爱上了。总而言之,不同的孩子都有不同的诗词分缘。
文章转载自"大众号:云南士衡国学公益
特殊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意见意义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期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央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当代运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大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任务编辑:许玮婧
专栏画家:黄亭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