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见·念念
你遇见的人,都是为你而来。
苏轼曾感叹: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这趟旅程,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都在不断地经历相遇和别离。
但相识再多,末了留在身边的,只有志同道合的人。
能与什么样的人同行,取决于你是什么样的人。
01
你是谁,就会遇见谁。祝勇师长西席曾在书中写道:
险些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与苏东坡相遇。
此话可谓形象地总结出苏轼在国民气目中的地位。
事实上,仅在北宋,苏轼的受欢迎程度就已经是绝无仅有的。
与他交往的人中,上至帝王将相、公卿隐士,下至平凡百姓,贩夫走卒。
他可以和高僧论道悟禅,也可以和不识字的农妇闲话家常。
正如,他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说的那样: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面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对付朋友,苏轼难分轩轾贵贱,他秉承本心去交友,只用自己最真实的样子去和朋友相识相处。
在贬居黄州时,苏轼陷入人生的最低谷,但他并未刻意掩饰笼罩自己的落魄处境,反而完备放下身体,躬耕劳作,融入平凡百姓家。
由于这种亲和力,他的东坡雪堂总是高朋满座,人来人往。
人们喜好这位接地气的东坡师长西席,钦佩他的满腹学识,更为他乐不雅观爽朗的性情所吸引。
以卖酒为生的潘丙,在西市开药店的郭遘,以及热衷公益的古耕道,都先后成为苏东坡在黄州的石友。
他们的交情曾令苏轼冲动不已:“我穷交旧绝,三子独见存。从我于东坡,劳饷同一餐。”
苏轼和陈季常的莫逆之交也是建立于这一期间。
陈季常是苏轼的旧识,在苏轼贬谪到黄州往后,很多昔日朋侪与他中断了联系,陈季常却不同。
他折服于苏轼的人品与风范,不仅不避嫌,而且先后七次奔波千里来访,只为与其阔谈古今。
苏轼凭借独特的魅力,让与他交往的人都能发自内心地觉得到他的可爱可敬之处。
就像一颗太阳,散发光和热的同时,也在吸引着同频的事物向自己聚拢。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生所有的遇见,都是灵魂与灵魂的吸引。
世间所有相遇,皆源于自己种下的因果。
你碰着的人,都是被你吸引而来的,你是谁,便会遇见谁。
02
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省心录》中有句名言:和以处众,宽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对众人和气相处,对下属宽厚相接,对有过失落的人宽恕相待,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君子。
苏轼的为人处世,极好地印证了这个道理。
对朋友,他是真正做到了恳切诚意,并且在负责经营交情的同时,从不求回报。
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的,他的诚挚在经历过漫长的时日后,总会被瞥见、被回馈。
在苏轼的浩瀚好友中,“苏黄”之交当值得一提。
“乌台诗案”发生后,苏轼沦为囚徒,黄庭坚挺身而出,上书高喊“苏子瞻无罪”,还时时给苏轼写信,抚慰寂寥之情。
苏轼缘何值得黄庭坚如此相待?
早在苏东坡名满天下时,黄庭坚还只是名不见经传的诗人,苏轼却不吝于对其才华的赏识,赋诗赞曰:“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
此后又多次在宴席上诵读其诗作,鼓励黄庭保持续创作。
他回答黄庭坚的信,大意是:
“收到你的信很愉快,你太过谦恭,似对我很畏惧,这又何必呢?我很想跟你交朋友。
最近家人生病,复书晚了,你别介意啊。”
正是这份诚挚,彻底打动了黄庭坚。
苏轼交朋友的大聪慧之处在于,不仅有诚意,更懂得“君子相交,当和而不同”之理。
能够尊重他人的所思所想,纵然发生了误解和抵牾,也能坦然视之。
正如他和章惇之间的故事。
苏轼与章惇本是年少好友,可惜随着政见的不同,关系变得日渐疏远。
而且,由于章惇心气太高,在相处过程中,也越来越容不下苏轼的才华。
后来将苏轼贬到岭南的,正是昔日好友章惇。
直到章惇失落势,其子章援怕苏轼会借机报复,写信探苏轼口风,结果得到的回答却很平淡:
“但以往者,更说何益。”
过去的事情,还有什么可说的必要呢?
可见苏轼的心胸与气度。
正如有句话所言:你怎么对我,是你的因果;我怎么对你,是我的修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同样,想别人如何对你,自己就先如何去做。
人生分缘相遇,以诚致远。
善待生命中的每一个人,永久是赢得至心、积累福报的最佳办法。
03
做最好的自己,才能遇见最好的别人。苏轼虽然是一个标准的乐天派,但对付现实,他一贯都有着理性而清晰的认知。
表示人际交往中,便是对自我代价的重视。
你会创造,他很少刻意去勉强与任何人的关系,而是更多把韶光精力用在不断地提升自己上。
从琴棋字画、诗词歌赋,到医理酿酒、烹饪美食,再到炼丹养生、为政治水,苏轼险些是无所不通,而且每个领域都有精湛所得。
他做任何事,都着抱着求索钻究的态度,这样一个全才,哪怕不用主动,身上刺目耀眼的光环也足以引得众人的无限仰慕与敬仰。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傲然写下诗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当一个人能把自己做到最好,就会拥有应对人生最大的底气。
当然在人际交往中,苏轼也碰着过很多挫折,特殊在仕途方面。
但他深知,单靠人情光滑油滑维系出来的关系,都不长久。
要想让民气服口服,唯有能力和风致。
再来说说王安石与苏东坡之间亦敌亦友的奇妙关系。
相识之初,王安石对付年轻气盛的苏轼一度很不以为然,并一纸令下将他贬至黄州。
身为一国宰相,他的意见,对苏轼后来的仕途影响不可谓不大。
可即便如此,苏轼也从未去巴结谄媚王安石,而是凭借不断努力,终极让对方看到并认可了自己的才华,日后才有两人晚年修睦的佳话。
任何时候,丰富自己,都远胜于媚谄他人。
你有代价了,你的社交才有代价。
人与人之间,不可强求,只能靠共性和吸引。
站在同一高度,有同等的三不雅观,共同的志向,是经营好所有关系的条件。
彼此惺惺相惜,方能并肩同行。
▽
听过这样一句话:你遇见的事都是因你而生,遇见的人都是为你而来。
想遇见最好的别人,就要先学会做最好的自己。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只有你变得更好了,才能与期待中的美好不期而遇。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