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1993年新志《军事》卷中的谬误

文/雷家炳

翻阅新志第20卷《军事》各节,见其讹误颇多,其时间上的错乱尤甚。
现简列如后:

雷家炳四1993年新志军事卷中的谬误

1、新志(P579)《军事》卷中:“秦二世三年(前208)汉刘邦纳张良计,在富水筑城屯兵,养精蓄锐,翌年过武关,入关中成帝业”的记载有误。

一是秦二世三年系甲午岁,为公元前207年,而并非(前208)年。

二是刘邦于秦二世三年(前207)六、七月间占领宛城南阳后,大军随即西进至丹水(今内乡县境),玄月就攻取武关,继又挥师古峣关(今牧护关),在蓝田大败秦军,形成兵临咸阳的局势。
故“在富水筑城屯兵,养精蓄锐,翌年过武关”之说,明显与史相悖。

2、新志《军事》卷中:“崇祯末年,著名农人叛逆师领袖李自成先后2次在境内屯兵休整,东进中原。
个中有1次在富水南面的金钟山上筑寨休养,娶妻生子。
”(P579)的记载不准确。

其一、“末年”常日指末了一年,“崇祯末年”系崇祯十七年(1644)。
该岁闯王已打进北京,崇祯吊去世煤山而明王朝灭亡。
随后又进兵山海关。

其二、据史料记载考,李自成曽于崇祯六年(1633)、崇祯九年(1636)、崇祯十一年(1638)、崇祯十二年(1639)和顺治二年(1645)先后五次进出商南
其在崇祯十二年冬至翌年仲春曾在富水屯兵。
显见新志“先后2次在境内屯兵休整”的记载是不足准确的。

3、新志《军事》中(P579倒4行):“1944年4月,蒋介石嫡系主要将领汤恩伯,悲观抗战,带领十三军退居商南7个月”的记载不准确。
实际上,汤恩伯中原败北后,即被撤销了第一战区副司令主座职务,退至西峡口待命时,其部属包括十三军皆交由陈诚统一组编了。
他于农历六月下旬来到商南县时,只带领其八大处机关及幕僚亲信,先住城关小学,农历七月一日移驻清油河墹场,农历八月旬日,主座部和警卫营迁驻八龙庙老虎沟邱家祠堂,农历十月初奉调离商去贵州,在商南前后仅居住了5个月而已。
(见附文:《汤恩伯在商南》。

4、新志《军事》第一章中,第三节“商南县是革命根据地之一,从1932年起”的记载(P581)不足准确。
应从1930年,中共鄂北特委老河口联席会议,派郧县县委布告宋良卿等到赵川开展兵运事情,实施武装盘据计起。

5、新志第二章“地方武装”第二节“革命根据地武装”中,将“陕南支队”错为“陕西支队”了。
结尾记述“进军陕南,经略中原”之意不足清楚(P587)。

6、新志《军事》第三章“驻军”弁言中:“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在境驻绿营兵5处。
”的记载有误(P591);实际在境内驻军,为青山右营辖富水、清油河、普峪河、梳洗楼和赵川五讯,共六处而非五处。

7、新志第一节“古代驻军”中,“康熙四十五年(1706),绿营兵驻防商南有五处,青山寨、富水关、清油河、梳洗楼和赵川。
”的记载有误(P591)。
再从其“青山右营和本营2卡配守备、把总外委各1名;富水关配千总、经制、外委各1名;梳洗楼卡配外委1名;赵川、普峪河、清油河卡各配经制1名。
把总署设县城,配把总1名,马兵10名,守兵60名,在西关内设演武场。
”的记载看(P591),明显漏掉了普峪河一卡;当时境内实际驻绿营军,连同设在县城的把总署共为七处,而并非五处。

8、新志《国民驻军》“别动队驻军”中:“1936年9月上旬,蒋介石派别动总队第九中队100余人到商南接防,……10月初2,红军到西平官庄一带活动,别动队出发防堵,被红军打去世22人。
11月中旬,西安事变,张、扬扣留蒋介石时,陕军与别动队发生冲突。
此后商南县再也没有别动队到来。
” (P591)的韶光、地点、数字记载都不准确。

一是,驻商南的别动队,系公秉藩第一支队特务排第十九中队,而并非第九中队。

二是,红七十四师于1936年11月13日经青山到达富水界牌和西坪罗家庄一带,而非“西坪官庄”。

三是,在界牌桑树重创公秉藩别动队的韶光是11月14日(农历十月月朔日);并非是“10月初二”。

四是,这次战斗,击毙仇敌百余人,个中别动队20人(内有上校、少校军官各一人),俘敌一百余人(内有别动队中校军官一人)。
而非“被红军打去世22人”。

其五,西安事变,张、杨扣留蒋介石系在12月12日,俗称“双12事变”,而并非“11月中旬”。

此外,新志中有关日期的记载,类似如此公历与农历混记之处,颇为泛泛多见,既不规范又不准确,令人很难分清与确定。

9、新志《国民驻军》“国民十三军”中,“汤恩伯是抗日战役期间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主座,……民国三十三年(1944)4月尾,他率领十三军由中原退踞商南,开始住在南关小学,5月初五(端阳节),搬住清油河乡墹场王子英家,当国民党中心令汤就地检讨待命时,他觉察处境不妙,以选‘龙地’避难‘转运’,便又迁住清泉乡正沟(罗佛沟八龙庙)。
”的记载中(P592),韶光多误,地址多讹乱,事实稠浊不清,讹误多多。

其一,是抗日战役中原会战期间,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主座是蒋鼎文,而汤恩伯是副司令主座而并非司令主座;

其二,个华夏败北后即被罢免,其部属包括十三军皆交由陈诚统一组编了。
他到商南时,只带八大处幕僚机关而不是“十三军”。

其三,其于1944年农历六月尾来商南驻城关小学,而并非“4月尾由中原退居商南”;

其四,其于农历七月一日,转驻清油河镇墹场王子文家;并非所谓“5月初五(端阳节),搬住清油河乡”。

其五,八月初中原反省会后,寻到“龙虎地”,于农历八月初旬日,由清油河“迁驻八龙庙老虎沟邱家祠堂”。
而并非“当国民党中心令汤就地检讨待命时,他觉察处境不妙,以选‘龙地’避难、‘转运’,便又迁住清泉乡正沟(罗佛沟八龙庙)。

其六,时八龙庙为西区八龙乡,并不从属于清泉。
也没有“清泉正沟”这个地方。
清泉沟在八龙南面三华里处,由历史上的“秋千沟”后被讹音所致,当地现口称音仍为“秋清沟”。
而“正沟”则在纸坊沟垴,这两处于事宜并无关联。

其六,其“(罗佛沟八龙庙)”应为“八龙庙老虎沟邱家祠堂”。
由此可见,其讹误与混乱之程度。

10、新志第四章《兵事》弁言中“商南县为秦楚边域,又为丹江水路、商淤古道要塞”记载中(P593第一行),将“商於”讹为“商淤”了。

11、新志第四章《兵事》弁言中,“兵事频年,据《吕氏春秋·君览》记载:“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的记载(P593第一行),实属附会。
历史上对“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舜却苗民,更易其俗。
”的详细地址历有争议,《淮南子·兵略训》“此丹水,即今丹江,为汉水北支流。
”《吕览·召类篇》:“夏氏谓丹水即今南阳浦岸”。
而《吕氏春秋召类篇》则言:“丹水即丹河,发源于宗子县与高平县交界处的丹朱岭,源从山阴流出,向东注入浊漳河”。
另有谓“黄河即丹水说”,更有“江苏高邮金湖说”以及“萧湘说”等等。
但目前学术界主流不雅观点认为,“尧因初封于唐,后人称其为唐尧。
都今顺平县(保定西),后受大水威胁,又将都城从帝丘迁到平阳(今山西临汾),故尧文化发源并发祥于山西临汾地区。
时盖尧子丹朱不肖,尧以天下让诸舜,放帝朱于丹水,丹朱不服,遂与当地三苗南蛮旋举叛旗,尧乃战之于丹水之浦,丹朱兵败怀惭,乃自以为‘有罪’,因而‘自投南海而去世’”。
《韩诗外传》卷三载:“之时,有苗不服,其不服者,衡山在南,岷江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
”(《说苑·君道》有类似记录。
)据《山海经·外洋南经》郭璞注云:“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
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
”从以上情形看,“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的地址,当为“潇湘说”之湖南境,并非境内丹江。
况且,历史上的丹水系指老河口至淅川之西南段,我县境内之丹江,在明代前名称“两河”,近代俗称“州河”。
故此“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在商南境内之说,显属附会。

12、新志又载“秦穆公二十五年(前635),秦晋联合进攻鄀国,楚国考虑鄀国的计策地位,出兵援鄀御秦,在境内反复激战,终因秦国壮大,举国南迁,成为楚邑。
” (P593)的记载,显属附会之说。

首先,就古鄀国地理位置说,据史料记载:周前,有小国八百多个,西周后真正能成为诸侯国的也就一百个旁边,到了东周初期就只有80几了。
古鄀国,允姓。
有上、下鄀之分。
上鄀,在河南淅川西南与湖北郧阳上津交界处。
是秦楚界上的小国,都商密,又称龙城,(即今淅川西南李官桥)。
下鄀,在湖北宜城市东南,显见古鄀国并非在今商南境。

其次,再就秦晋伐鄀路线看,《左传》载:“周襄王十八年(前635年)秋,秦、晋伐鄀。
楚斗克、屈御寇以申、息之师戍商密(鄀之都)。
秦人过析隈入而系舆人以围商密,昏而傅焉。
宵,坎血加书,伪与子仪、子边盟者。
商密人惧曰:‘秦取析(今西峡)矣,戍人反矣。
’乃降秦师。
囚申公子仪、息公子边以归。
楚令尹子玉追秦师,弗及”。
是说: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5年·秦穆公二十五年)秋,秦军在晋军帮忙下,进攻楚附庸鄀国(今河南淅川西南)。
南阳周近的楚申、息两县守官斗克、屈御寇,率当地楚军赴鄀防守。
秦军出武关,迂回商密西北门户析邑(今河南西峡),南下渡丹水,切近亲近其都郡商密。
为震慑鄀守军,秦军捆绑部分士卒,假冒鄀军战俘,制造秦已占析(今西峡)的假象。
秦军包围鄀后,乘黑夜在城外掘地杀牲,伪制盟书,再造援鄀楚将已与秦军缔盟的假象。
鄀人误认为析已失落守,且楚军亦已背叛,遂向秦军屈膝降服佩服。
随后楚将斗克、屈御寇亦被俘。
楚令尹子玉闻讯,领兵追击回撤的秦军,未及而上。
后于楚穆王九年(公元前617年),“鄀”国为楚国所灭。
淅川龙城成为楚国的一个主要城邑,鄀人遂以国为姓允鄀,而为楚民”。
由此显见,古鄀国故址当在今淅川南乡一带而无疑。

其三,就秦、晋伐鄀战例看。
《左传》点评:“是一未经战斗,而以智谋取胜的范例战例”。
显见新志 “在境内反复激战”的记载属臆造历史。

13、新志兵事中:“东晋咸康十年(327),桓温率师伐秦,激战于丹淅之间(境内丹江水路)斩首8万”(P593)的记载。
在该章第一节《古代兵事》里亦有“东晋咸康十年(327)2月,桓温率师伐秦。
水军自襄阳入均口,步淅川进武关”的记载(P593)。
所记述的韶光、地点都有差错。

一是,公元327年为东晋成帝咸和丁亥二年,并非咸康十年。

二是,据考咸康自乙未(335)登基至壬寅(342)崩,前后在位只8年韶光,县志载‘咸康十年’显属荒谬。

三是,据史料记载:“东晋永和甲寅十年(354),桓温统步骑4万伐秦,自以兵从襄阳入均口南乡,步从淅川取武关。
…倍道而攻上洛…进屯灞上”。
由此可见:桓温率师伐秦的韶光,系在东晋永和甲寅十年(354)。
而并非‘咸康十年’亦非327年。

四是,“桓温率师伐秦激战于丹淅之间”。
这里的“丹淅”,历史上系指淅川丹水与淅水之间地境,并非指“境内丹江水路”。

14、新志《兵事》第一节“古代兵事”中:“秦二世二年(前208),汉高祖同霸王项羽争进关中,欲夺天下……挥兵进驻富水,并在此筑城扎寨养兵蓄锐,因而富水曾称汉王城。
”的记载(P593),其误有三:

一是、刘邦西进系在秦二世三年(前207),而并非“秦二世二年(前208)。

二是,刘邦于当年六、七月间占领宛城南阳后,于八月大军随即西进至丹水(今内乡),玄月就攻取武关,继而又挥师古峣关(今牧护关),在蓝田大败秦军,形成兵临咸阳的局势。
故“在富水筑城屯兵,养精蓄锐,翌年过武关”之说,显然与史相悖。

三是、刘邦过富水时,还没有汉王头衔。
据旧志《商略》载:“汉王城”在今十里铺,“为汉光武帝刘秀驻军所筑。

15、新志《兵事》第一节“东汉光武建武三年(28)4月,冯翼击败岑延于武关,东下走南阳。
”的记载(P593)。
韶光有误。
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为丁亥岁,即公元27年;而公元28年则为光武帝(刘秀)戊子四年。

16、新志《兵事》第一节,记载“南宋绍兴十一年(1138),金兵攻陷商州” (P593)。
的韶光亦不准确。
南宋绍兴十一年,为阴历辛酉岁,系公元1141年;而公元1138年,则为绍兴戊午八年。
前后相差3年。

17、新志《兵事》第一节载:“明成化六年(1471)再度叛逆” (P594第三行)的韶光仍旧有误。
明成化六年为庚寅岁,系公元1470年;而公元1471年,则为明成化辛卯七年。

18、新志《兵事》第一节载:“崇祯六年(1632)12月,横引狼等和李自成叛逆师入商南。
”的韶光亦有误(P594)。
崇祯六年系癸酉岁,为公元1633年;而公元1632年,则为崇祯壬申五年。
这从紧接着的志文“崇祯八年(1635)横引狼与驻防官在武关大战”和“九年(1636)4月,闯王及满天星等由商南进入武关”的记载,就能看出前者年代的谬误。

19、新志《兵事》第一节中,“崇祯十一年(1638)2月,明将贺人龙同降将蝎子块,对李自成义军进行围剿和追击,捉住其妻子(其妻王姓女,系商南县富水王家庄人)”(P594)的记载显属不实。
李自成系崇祯十二年(1639)冬,才率部东到商南扎营于富水金钟山一带,并在此娶王姓女为妻(富水关人),人称王娘娘,次年生子”。
而崇祯十一年被捉之妻,咋会“系王姓女,商南县富水王家庄人”呢?此外,李自成所娶系王家楼王姓女,而并非“富水王家庄人”。

20、新志《兵事》第一节中,“清顺治元年(1644),李自成兵败漳关,次年(1645)正月,率兵进入商南富水关,出马蹄店,屯营马鞍山”(P594)的记载有误:

一是,将“潼关”缪误成为“漳关”了。

二是,“兵败潼关”的韶光,应为顺治二年正月十二日,而并非“清顺治元年(1644)”。
据翔实资料记载:顺治元年(1644年)十仲春,清军出击潼关,大顺军列阵迎战,清军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达,坚守不战。
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十二日,清军以红衣大炮攻潼关,闯王抵敌不住,于正月十三日弃潼关、西安,南撤商洛出武关入商南,再转湖北九宫山的。

21、新志第三节《当代兵事》,“何试三围城” 中:“民国二十二年(1933)2月15日,组织军队近千人包围了商南县城,因防守严密,双方攻守一个半月……4月1日突围”(P595-596)的记载韶光、日期天数皆不准确。

一是、何试三围城的确切韶光是在民国二十二年农历仲春二十五日,(即1933年3月20日)至三月三旬日(1933.4.24)晚突围,前后35天,而非“一个半月”。

二是,该节对“围城”缘故原由记述的不足清楚。
实则,任志武部,系我党领导的农人武装,于1932年3月,以“保卫团”的合法身份霸占了商南县城,这是我党领导农人自卫组织,武装霸占县城的一次成功考试测验。
期间,成功策应了红四方面军北上,又广泛开展反霸减租活动,革除了恶霸、伪区长十多人。
因此,遭到何试三为首的反动毒辣势力的联合围剿。
终因敌我力量悬殊,伶仃无援而失落败。

22、新志“红七十四师”中,“民国二十四年10月6日,在商南碾子坪正式成立了七十四师。
郑位三任师长。
”(P597)的记载有误。
实际上是1935年7月,红25军主力离开陕南后,豫陕、鄂陕两特委,于9月9日在我(商南)县梁家坟会合,联合成立了“鄂豫陕特委”;10月6日,又将各游击武装合并,组建为红七十四师,由陈先瑞担当师长。

23、新志《赵希愚在商南》中载:“民国三十六年(1947)初冬,赵希愚任三十八军政治部宣扬部长,遂参加陈先瑞司令员所领导的十七师”(P598)的记载。
韶光情节皆有误。
实则:1947年7月下旬,由500多名陕南籍干部、战士组成的豫鄂陕军区教导团,与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教导大队合编为38军教导团,汪锋任38军政委、陈先瑞任38军副军长、赵希愚任38军宣扬部长,同年8月,赵随38军17师南下,任豫陕鄂前委办公室主任,豫西日报社社长。

24、新志《赵希愚在商南》中,“民国三十六年(1947)初冬,经耀岭河、太子坪开至徐家店……11月20日直插百家岗沙坪,驻中桃坪,处决了百家岗邱子文。
” 的记载(P598),韶光不准确、地点和情节亦混乱不清。
实际事实经由是:民国三十六年农历冬月二旬日,即1947年12月31日,雷震(胡金声)部,从过风楼顺毛河而上,经百家岗时捉了邱子文等人(邱系八龙庙萝卜沟垴鱼塘人,担当过商南县自卫团团长和永清区联保主任),后经清油河,夜宿腰庄庙(沙坪)。
明天将来诰日(农历冬月二十一日即公历1948年元月1日)下午进驻桃坪街,经审讯后,在半夜时分枪毙了邱子文。
据此可见县志记述存在问题:首先,从耀岭河到徐家店并不经由太子坪。
二是,将12月31日直插百家岗,讹谬为11月20日了。
三是“直插百家岗沙坪,驻中桃坪”的记述,韶光不准确,地点稠浊不清。
百家岗相距沙坪还有70华里路,沙坪距桃坪又数十里之隔。
但据记载看,“百家岗沙坪” 中间没有标点符号和连接词,彷佛是一个地方,而桃坪又彷佛为个中的一详细地点。
四是,邱子文的家庭住址缺点,身份也没有交代清楚。
邱子文并不是百家岗人,而是八龙庙萝卜沟垴鱼塘人。
担当过商南县自卫团团长和永清区联保主任。
五是,处决邱子文的韶光不清。
总之,方志是留给后人的史料,不只是给知情人看,故当简明、翔实、准确。
如略而不详,就会使局外人和后来者都看不懂,弄不清。

25、志载“胡子平自卫武装组织:1948年1月7日,胡子平不愿受白青云领导,独立成立了1支自卫队,大队部下设1个中队,中队下设2个分队,每分队3个班,共有官兵80多人,60多支步枪。
至1949年8月2日自行改编为自卫团,辖2个营。
号称1个团,实有官兵20多人”。
疑此有误。
20余人只两个班,何谓“辖2个营。
号称1个团”?

此外,据县原党史办主任陈远映同道称,新《志》在军事等卷里,有关借用党史部分,缺点就达百处之多。

阳城风云"大众年夜众号

编辑 插图:清闲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雷家炳:网名,金秋斜阳;1943年11月生, 商南县试马镇八龙村落人。
在任文史委主任期间,主编了五、六、七辑《商南文史资料》;在各报刊、杂志揭橥文章、图片300余篇。
现为商洛市历史研究员,市文史特邀通讯员,县文联会员、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县民俗协会顾问、非遗专家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