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峭东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是苏轼对雨后情景和感想熏染的描写,都是实写,尤其是当他看到雨后天晴,斜阳映射着自己回家的身影后,透露出的是一种喜悦的心情,恰好和引言的“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进行对应。
此句描述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料峭的东风使词人顿感山雨的寒意,落日也将末了一抹余晖洒在他身上,又感到些许的温暖。
这既是写景,也是人生辩证关系的写照。
寒冬之后便是春天,困境之中孕育希望,当人们对人生的这种辩证关系彻悟之后,就不会再有颓废和怫郁,这是苏轼经历生命之险后灵魂上的升华。

“回顾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词人给出的答案,也是全词的点睛之笔,道出了作者在大自然奇妙变革的一瞬所得到的顿悟和启迪。
“萧瑟”“风雨”一语双关,既指路上碰着的自然风雨,也指人生与仕途中经历的风雨。
“归去”一词虽然出自陶渊明,但又与其不同,陶渊明是辞官归隐,而苏轼肚量胸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不止于独善其身,以苍生为念的儒家士大夫情怀,苏轼的“归去”即回到作者自我的精神天下里。

“无雨”“无晴”看出苏轼的淡然和释怀,在他眼中已经不再有什么困境、顺境,在经历过人生中多重风雨的苏轼看来,只要自己镇静对待身边发生的事情,那么这世事无常的变革对自己是不会产生任何影响的,他已经达到了安之若素、处变不惊的境界,以是他的生活中不会再涌现先前那种无所适从的慌乱,而且这种人生态度一贯陪着他。
乃至在他晚年谪居惠州、儋州时,这种人生态度再一次发挥了浸染,给苏轼供应了安全感,让他寻到一个安顿心灵的空间。
这个空间足以温顺地托住苏轼饱尝酸楚的躯体与灵魂。
#赏秋意#

解析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