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同一片月光下,喜怒哀乐各不相同。
团圆与快乐,是所有人的追求,但现实大概并不是那么俏丽。

在千年前的唐代,大墨客杜甫在中秋节就别有感慨。
他写下《八月十五夜月二首》表达了他对付那一年中秋节的独特感想熏染。

我是真拍浮的猫,一个喜好诗词的读书人。
关注我,一起来欣赏这两首中秋诗,千年后读一读,特殊有味道。

第1首: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飘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杜甫在中秋节写下两首诗千年后读一读特别有味道

中秋节的玉轮是圆的,以是说“满月”,以是有象征“团圆”之意。
同时,由于玉轮的圆和亮,以是人们很随意马虎把玉轮和镜子联系起来。

就像李白有名句曰:“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又有诗句曰:“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杜甫此处说“满月飞明镜”,虽是旧调重弹,让人想起李白的“月下飞天镜”,但开篇凝练,先声夺人,显示这首诗的非凡。

“归心折大刀”,尤其有味道。
有些朋友可能奇怪了,大刀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有人阐明说,是玉轮里的吴刚用大刀在伐木樨树。
可是吴刚思念人间,归心迫切,以是不宁愿砍树,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

我个人以为这种阐明是有点牵强的。
归心当然归心,但特地拉出吴刚砍树的传说,却有点牵强附会。

毕竟,吴刚砍树是用斧头的,怎么反而是用“大刀”呢?

实在,在乐府里面有一首《藁砧诗》:“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
何昔时夜刀头,破镜飞上天。

而这首《藁砧诗》,正是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的来源。
不过杜甫善于炼字,全体诗句变得更加紧凑,更加凝练而有诗味了。

那“何昔时夜刀头”的“大刀头”是什么意思呢?实在,答案还是在《藁砧诗》里,这是一首谜语诗。

藁砧便是鈇(fū),鈇通“夫”。
藁砧今何在,便是说“丈夫什么时候回来”。

山上复有山,两个山字便是“出”,意思是丈夫出去没有回来。

何昔时夜刀头,看过影视剧的朋友都知道,大刀头乃是刀环,环也就“还”。
以是这句诗的意思是“丈夫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破镜飞上天,破镜是月半,以是意思是丈夫要月半才能回来。

换言之,“大刀头”实在便是“还”的意思。
比如李商隐也写了一首《拟意诗》,里面也是用的这个意思:“空看小垂手,忍问大刀头。

我们现在回过来看杜甫“归心折大刀”,归心指的是有回家的心。
而“折大刀”,便是“折了刀环”。

整句诗联系起来便是说,虽然杜甫有回家的心,然而迫于形势,想回家而不能回。

在中秋节的团圆日子,想家而不能回家,这首诗一开始就奠定了一种悲哀的氛围。

听说,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杜甫各处流落,避乱蜀中。
他想起这些日子里的无家可归状态,自然而然就有了“飘蓬行地远”的感叹。

飘蓬是古诗文常有的意象,蓬草随风飘转,用来比喻行踪无定或出生飘零。
像李商隐的名句曰:“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飘蓬。

但李商隐的“飘蓬”,只不过是杂事倥偬,而杜甫的“飘蓬”却是一种飘零无依、满腹酸楚的写照。

攀桂仰天高,玉轮高高在上,人生出路在何方?杜甫虽然有过“致君尧舜上”的远大空想,但是现实却反复给他以打击,难免有失落落与忧郁之情。

以是,中秋节的景致在杜甫的笔下竟是如此苍凉哀伤:“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这两句形容中秋节玉轮的通亮,生动无比,却也悲哀无比。

霜雪遍布,人生路难行。
羽毛飘零,徒然自伤。

月光明照,不是带去温暖,而只是现出凄凉。

以是,别人在中秋节是饮酒赏月,快乐齐天。
而杜甫赏月,却是越看越悲哀,越看越难熬痛苦。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白兔自然便是指玉轮,可是杜甫欣赏不到玉轮的美,只能无聊到去数白兔的毫毛。

有人说,结尾两句是形容玉轮之亮。
中秋节的玉轮当然是很亮的,杜甫如此写,实在只是表现一种悲惨心境。

联系到杜甫的名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羽觞。

我们可以绝不吃力地创造,杜甫的中秋节是如此的“困难苦恨”。

第2首: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第2首诗以写景为主,乃至是全部都是写景的。
这里的月光不是温顺的,而是苍凉的。

而这首诗最让我冲动的是,在中秋节的日子里,杜甫不仅仅想到自己的流落无依,还想到了离乡戍边的“汉家营”里的士兵,想到了老百姓,表示了杜甫的伟大情操。

大家还知道哪些中秋节的诗词呢?欢迎留言哦。

喜好我文章的朋友,一定要关注我,多多点赞和分享我的文章!
这对我非常主要。
我是真拍浮的猫,再次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