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拜月节、月娘节、玉轮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期秋夕祭月演化而来。

“十二度圆皆好看,就中圆极是中秋。
” 中秋时骨气象转凉,天高气爽,碧落澄净,苍穹清澈, 以是中秋月看起来最明、最亮、最圆。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
” “圆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圆满、团圆、和合的符号;“圆月”是国家和谐,家庭团圆、生活美满的象征。

中国是一个“玉轮的国度”,更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以是中国有关玉轮的诗词作品浩瀚。
有人说中国写玉轮的诗词有万首之多,而在上万首玉轮诗词中,写中秋月的诗词又占了大半。
其缘故原由上面曾提到,是由于中秋月最亮最美。
中秋之夜,碧空如洗,天朗气清,金风玉露,天地一色,冰轮碾空,月光如水,万象清明,一片澄澈,意象明洁,意境清空,所谓“表里俱澄澈”是也!
同时这高悬的中秋月映照下的人间,恰好是中秋节。
中秋节的花好月圆、良辰美景,还能让人遐想到到吉祥快意、和谐圆满、团圆喜庆的社会生活之美。
中秋月的这些特点,自然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因而表现中秋月的诗词特殊多。

1.《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25首中秋月古诗词哪一首里的圆月是你的最爱

【唐】杜甫

其一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飘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露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其二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是唐代伟大墨客杜甫的组诗作品。
组诗共两首,采取了虚实结合,借景抒怀的写作手腕,表现了作者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墨客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前两句选取月光皎洁、栖鸦不惊、露湿桂花三个范例特色,写出了中秋的独特夜景。
后两句没有从正面抒怀,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把自己对月怀念朋侪的感情表达得更加深奥深厚蕴藉。
全诗以写景起,以抒怀结,意境柔美,想象丰富,措辞形象生动,感情朴拙,委婉动人。

这首诗意境很美,墨客利用形象的措辞、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诗中写月景,层次井然,有动有静,虚实结合,和谐统一;写思情,从详细到抽象,思绪缓缓展开,情绪层层推进,情深意远。

明代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落句有怀。

3.《中秋月》

【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落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中秋月》是唐代大墨客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开头便以埋怨的语气落笔,说月光令人费解、难以思议,它所照之处给天下人增长愁恨。
然后详细描述月光带来的各类忧思:征人思家,院中离愁,宫中哀怨,战俘怀乡。
月光引得各类人断肠落泪,而玉轮却浑然不觉,切实其实是普天下头等傻瓜。
全诗构思独特,墨客貌似咏月,实为讽世,手腕新奇新颖,且不乏诙谐风趣。

清代墨客查慎行:诗境平熟。
(《瀛奎律髓》)

4.《八月十五昼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次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八月十五昼夜湓亭望月》是唐代大墨客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以比拟的手腕,抒发物是人非、今昔殊异的慨叹。
前四句是比拟,后四句是抒怀。
墨客在特定空间面对这个特定时间的玉轮引发的人生感慨,暗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
此诗用词直白,普通易懂。

5.《八月十五昼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

【唐】白居易

银台金阙夕沉沉,独宿相思在翰林。

三五夜中月牙色,二千里外故民气。

渚宫东面烟波冷,浴殿西头钟漏深。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八月十五昼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是唐代大墨客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中秋之夜,墨客独清闲翰林院夜值,面对一轮明月,想起了远谪江陵的好友元稹,关心他能否适应南方湿润的景象,能否同赏明月,寄托了对朋侪的无限顾虑与思念之情。
全诗奥妙采取对写手腕,由墨客自己所见实景遐想到朋侪的处境,表达委婉蕴藉,尤其是“三五夜中月牙色,二千里外故民气”一联,对仗工致,感情深奥深厚诚挚,真切动人。

清代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情之深者,白乐天之“银台金阙夕沉沉,……”是也。

6.《八月十五昼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

《八月十五昼夜玩月》是唐代墨客刘禹锡的作品。
此诗描述了中秋夜月的美景,写出了富于哲理性的内涵。
全诗气候万千,将玩月之情洗炼而出,毫无尘俗气息。

元代方回:绝妙无敌。
(《瀛奎律髓》

7.《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匆匆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是唐代墨客刘禹锡的七言古诗。
内容大致如诗题所言,是中秋夜间赏月之作,写景的同时也抒发了惆怅之情。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
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末了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感慨,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
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跌宕之感。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一句已经成为中秋时节人们常用的佳句。

8.《中秋对月》

【唐】曹松

无云天下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未曾私照一人家。

《中秋对月》是唐代墨客曹松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得非常明快,可能是受了当时晴空万里、皓月当空的影响,诗的前两句也只是描写了中秋时的景致和人们争相赏月,平淡无奇,但墨客笔锋一转,从月色皎皎转到了月色无私上,一人家很明显便是指帝王家,玉轮对世上第一人家的帝王家也绝不左袒,它的光明对帝王家和穷汉都是一样的,表示了墨客天下大同、万物平等的博爱思想。

9.《天竺寺八月十五昼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天竺寺八月十五昼夜桂子》是唐代墨客皮日休创作的七言绝句,记载于《全唐诗》卷六百十五。
此诗利用了比喻,遐想的修辞手腕, 咏物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表达了中秋佳节赏月之情。
墨客举头望月,感慨万千。
想象着嫦娥已厌倦了月宫中的寂寞生活,仍旧怀念人间。
还将月宫中的桂花撒向她眷恋的人间,意境幽美。

10.《中秋见月和子由》

【宋】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眼珠,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弯曲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前山,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这首长歌十四联二十八句,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
诗中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象地描述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
诗中“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气势堪壮;“谁为天公洗眼珠,应费明河千斛水”想象独特;“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说出民风;“归来呼酒更重看”,“对月题诗有几人”道来己情。
全诗景情交错,人我杂出,气格抑扬,诗情抑扬,低回中转畅快,激越中出衰婉,实为中秋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

11.《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

【清】查慎行

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上苍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仙游敛容。

舟人回顾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此时骊龙潜最深,眼花不得衔珠吟。

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

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有时得。

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是清朝墨客查慎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该诗描写了洞庭湖的月夜景致。
诗的开篇展现湖上风云变革的雄奇场面,为下面写湖光月色作好铺垫。
在详细描写时,墨客用了比喻的手腕,并交融神话传说与典故,把玉轮从初升到当空的过程,描摹得形神兼备。
诗从风收云散,写到日落月升,末了在渔歌渺渺中扫尾,给人以清幽淡远之感。
全诗笔调轻健活泼,景象壮不雅观宏丽,意境开阔。

12.《阳关曲·中秋作》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阳关曲·中秋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相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离的哀伤与感慨。

清·郑文焯《手批东坡东府》:“不”字律,妙句天成。

1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上苍。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阕词。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
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根本,环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间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落意时旷达超脱的肚量胸襟和乐不雅观的景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

14.《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宋】苏辙

离去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是北宋文学家苏辙所做的一首词。
紧张写了作者与其胞兄苏轼久别相逢继而又要分别的难舍之情和墨客的内心天下,生动地表现出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的伯仲情深。

15.《水调歌头·中秋》

【宋】米芾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

整顿悲惨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

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

可爱一天景致,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水调歌头·中秋》是北宋书法家、词人米芾的一首词。
借中秋赏月之机,表白了词人为人的高洁,也流露了他对“从仕数困”的些许幽恨。
词的上片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并从反面为出月铺垫,以“自有”二字迁移转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用笔颇为奇妙。
词的下片,侧重抒发词人神往隐居生活之意,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遐想。
全篇用笔空灵回荡,而自有清景无限,清趣无穷,表现出米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古人轨辙”的特有风格。

16.《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宋】晁补之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
永夜闲阶卧桂影。

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

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

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倾。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是宋代词人晁补之的词作。
这是一首赏月词,上阕以雄厚的笔力勾勒出一个青烟环抱、秦镜高悬的壮阔中秋月夜景致;下阕采取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的顺序描述屋舍的景象。
全词牢牢环绕月色、月景,极尽铺排能事,首尾圆合,构造严谨,境界阔大,词气雄放。

黄苏《蓼园词选》:前阕从无月看到有月,次阕从有月看到月满人间,层次井井。
而词致奇杰,各段俱有新警语,自觉冰魂玉魄,气候万千,兴乃不浅。

17.《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宋】范成大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

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

老子个中不浅,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

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

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

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

想见姮娥冷眼,应笑归来霜鬓,空敝黑貂裘。

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洲?

《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是宋代词人范成大的一首词,这首词紧扣中秋赏月,抒写了范成大“眼看时势力难任”,十载徒然奔忙仕途的悲愁和退隐田园的衷情。
全词感喟颇深,却不乏豪放清逸的风采,深刻地反响了作者追求空想的热望幻灭往后的情怀。

18.《念奴娇·过洞庭》

【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来宾。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念奴娇·过洞庭》是南宋词人张孝祥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词人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同时模糊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凄凉。
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
开篇直说地点与韶光,然后写湖面、小舟、玉轮、银河。
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
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伤,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
他要用北斗做酒勺,舀尽长江做酒浆痛饮。
全词格调昂奋,一波三折。
此词意象光鲜,意境深邃,构造严谨,想象瑰丽,真正做到了“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着花落,去留无意,漫不雅观天外云舒云卷”,是首表现浩然正气的绝妙好词。

王闿运:“飘飘有凌云之气,觉东坡《水调》犹有尘心。
”(《湘绮楼词选》)

19.《一剪梅·中秋元月》

【宋】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该词上片描写了词人回顾曾经在一个晴朗的中秋,置身丹桂丛中,月波花影荡漾在羽觞中,而今晚云雨湿了纱窗,只有烛炬闪光的情景,下片描写了词人想要乘风上天去质问天宫,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只得在烛光下逐步饮酒、唱歌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

20.《满江红·中秋寄远》

【宋】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凉天下,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满江红·中秋寄远》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
这是一首中秋怀人的词,上片写赏月,以“快”、“怕”、“怜”等字领起,点迫切之情,现担心之意,表爱月之心,并暗中感伤自己之幽独,下片先写赏月之宴之酒歌,后述赏月之人之叹之想,借月圆说团圆,情溢字里行间。
全词即景生情,借景抒怀,有情景交融之妙。

2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性是、清光更多。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屈膝降服佩服、立志收复中原失落土的政治空想。
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抵牾结合起来,表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22.《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宋】史达祖

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

照野霜凝,入河桂湿,逐一冰壶相映。

殊方路永。
更分破秋光,尽成悲镜。

有客犹豫,古庭空自吊孤影。

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涯,诗思谁领?

梦断刀头,书开虿尾,别有相思随定。

忧心耿耿。
对风鹊残枝,露蛩荒井。

推敲姮娥,九秋宫殿冷。

《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是宋代词人史达祖所写的一首词。
这首词利用了拟人手腕,化静为动。
词的上片通过描写云散月明,冰壶相映的情景,反衬出词人自吊孤影的悲境;下片描述真定馆驿中的悲惨,抒发词人对江南密友的相思之情;表达了对北宋故国的亡国之痛。

俞陛云:“南宋词人,在渡江初者,每有汴洛之思。
在末造者,每有周原之感。
梅溪宦辙,未尝奉使北行,此殆客路子真定而作。
既怀江左朋友,更凭吊秋风遗殿,残枝荒井。
一片凄音,为集中所仅有。

23.《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宋】吴文英

风接风徽,雨侵凉榻,才动秋思。

缓酒销更,移灯傍影,净洗芭蕉耳。

铜华沧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

算阴晴,浑似几番,渭城故人离会。

青楼旧日,高歌取醉,唤出美男梳洗。

红叶流光,蘋花两鬓,苦处成秋水。

白凝虚晓,喷鼻香吹轻烬,倚窗小瓶疏桂。

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

《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是宋代词人吴文英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上片点题,抒写中秋夜风雨有感;下片借景抒怀,忆昔伤今。
全词把家国之忧、出生之叹、离合之悲融为一体,时空交错,蕴藉委婉,感情深厚。

近代词学家杨铁夫《梦窗词选笺释》:此亦忆姬之作。
一韵,从风雨入人事。
二韵,从人事写风雨。
三韵,有风雨必无月。
四韵,晴则有月,阴则无;一如人之离合,“故人”指姬。
五韵,逆入。
六韵,平出。
七韵,以瓶桂陪衬。
八韵,月被云遮,如人为路隔,“妒云”二字,妙,大有“铜雀春深”之感。

24.《琵琶仙·中秋》

【清】纳兰性德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吹到一片秋喷鼻香,清辉了如雪。

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

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

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

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去。

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琵琶仙·中秋》是清朝学者纳兰性德的词作品。
这首词以清新凝重,又不无伤感的笔调描述了中秋时节月下的景致。
个中有对在日中秋月下嬉戏欢快的追怀留恋,有对“只影而今”的孤单失落落的伤感慨伤。
而结处“总茫茫、不关离去”一语又顿使全篇升华。

25.《折桂令·中秋》

【元】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

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折桂令·中秋》是元代散曲家张养浩所创作的一首散曲。
这首散曲是描写中秋明月的小令。
作者着力描述了中秋之夜月光格外的澄澈空灵。
通过对澄澈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非常清幽宁静的意境与氛围,末了才以对嫦娥发问的形式,抒发了中秋之夜,意欲一醉方休的情致。
而其构造则是触景生情,前半写景,后半抒怀,转、合融一,用典不露痕迹。
凡此皆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