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

如果说书法能治愈民气,那么欣赏这位先生长西席的书法,就犹如读其《宽心谣》一样平常,让人醍醐灌顶,身心豁朗!

赵朴初,卓越的佛教领袖、精彩的书法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与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宗教和平委员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西泠印社名誉社长,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长。

1、神童的出身

中国独一一颗佛牙与他有关  全国90寺庙有他的题词

1907年11月,赵朴初出生于一个世代书喷鼻香的名门王谢。
赵朴初的父亲赵炜如曾受教于大儒严复,且善诗词字画、有名乡里。
母亲陈仲瑄精通音韵,诗词颇有成绩,著有剧本《冰玉影传奇》。

赵朴初幼时家中设有佛堂,母亲逐日清晨烧喷鼻香拜佛,门前的水塘里面放养着不少她买下的龟、鳖。
1914年夏日的一天,七岁的赵朴初看到一只蜻蜓在蜘蛛网里挣扎,不一会儿,蜻蜓被越缠越紧,逐渐不能动弹。
于是找来竹竿,把蜘蛛网耐心地挑开,将蜻蜓救出。
母亲见了,非常高兴,第二天带儿子去廨院寺烧喷鼻香。

佛事结束后,母亲与觉师父闲谈,提及儿子从小就会吟诗为难刁难。
师父听了,指着庙中的火神殿,出了一句上联:“火神殿火神菩萨掌管人间灾害”。
赵朴初想了想道:“不雅观音阁不雅观音大佛保佑庶民安然”。
师父笑了说:“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

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役爆发的第二天,上海大天下落下一颗炸弹,一时民气惶惶。
一千多难民拥挤到慕尔堂门前的云南路上,亟待安置,而上海市社会局驻会事情职员早已抱头鼠窜。
时任上海佛教界护国和平会秘书赵朴初和吴大琨等人,将难民带到宁波同乡会安置。

这支分外的军队沿着云南路、西藏路一贯朝北走,赵朴初冒着飞弹执一壁赤色十字小旗,走在军队前面。
他一起大声地喊:“你们跟我们走!
”到了宁波同乡会,不料铁门紧闭,空无一人。
一位租界巡捕为赵朴初的精神所冲动,越墙打开铁门,让难民进入。
难民们戴德戴德,称赵朴初是菩萨再世。

淞沪战役期间,宋希濂三十六师伤亡惨重。
圆瑛法师和赵朴初组织了上海僧侣救护队开拔吴淞前哨,抢救伤员。
赵朴初自己也上前哨,抢救伤员。
1937年11月12日,淞沪全部沦陷,在圆瑛、赵朴初等领导下,几十个难民收容所陆续收容了五十万难民。

1976年1月,周总理与世长辞,赵朴初悲痛欲绝,举笔写了很多纪念总理的诗,惹恼了“四人帮”一伙,在政协举办的一次漫谈会上,一向笑口常开的赵朴初变成了一个“横目金刚”,他说:

“我可以坦率地讲,在总理去世之后,不仅我自己撰写吊唁总理的诗词,而且还修正过不少别人写的吊唁总理的诗词。
那是由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家都热爱总理,心心相通之故,并没有什么深不可测的背景,并没有什么可调查、可求全谴责之处!

在那个时期,作这样一番发言,不丢脸出赵朴月朔身的勇气、正气和骨气!

赵朴初在书法上对晋唐宋明期间书法都作了研究,尤致力于宋代苏东坡及魏晋二王”。
他的博学和个人高尚的人品和教化使得他的书法饱满旷达、隽秀憨实、隽拔清新、雄肆凝重。
赵朴初生平勤于文字,临池不倦,逐日临池,未曾或辍,数年积淀,造诣了“赵体”的书法艺术。

赵朴初的字没有启功那么有张力和个性,赵朴初为著名的佛教界人士,其字乍看是圆,但也有方者如刀如削,圆者如筋如泥之感。
故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一笔数变而又不漏痕迹。
如利刃刻之,入纸三分。

赵朴初的影响遍及海内外,尤以宗教家为甚, 先生长西席在92岁时还写了一首《宽心谣》,读来发人深省。
他的书法属于文人字一类,以行楷、行草见长,笔力劲健而又有种雍容宽博的气度,模糊透出一种佛家气候。

赵朴初书法雅赏:

风云

变色龙

木兰花•芳心

朱德委员长挽诗

临江仙•题李锐《龙膽紫集》

为弘一大师字画金石音乐展题

应慈法师示寂二十周年敬拈此偈

大西良庆长老圆寂三周年祭

奉和苏州雷师长西席见惠之作

忆江南•普陀礼赞

过瓯江

哀辛士

黄浦江头送行

早春湖山•读雷锋日记

詠风

临江仙•翱翔中作

印度纪游

赠王东林君

整理:《一幅好画》编审部

主题:大师的艺术,大美的生活

编辑: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