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最近读到了一些文章,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不雅观点,把这些不雅观点串联起来,忽然创造,34;王维和孟浩然是山水田园派墨客"这个险些被公认的"事实",实在是该好好考虑考虑的。
首先应明确一点,“山水诗”和“田园诗”是两种题材,有各自的发展脉络。
钱钟书师长西席在《宋诗选注》里说:"《诗经》里《豳风》的《七月》是中国最古的'四季田园'诗,阐述了农人一年到头的费力生产和艰巨生活,可是这首诗没有起示范的浸染,后世的田园诗,正像江淹的《杂体》诗所表示,都是从陶潜那里来的榜样。"
钱钟书师长西席把《诗经·豳风·七月》认作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但"田园诗"的发展却没有沿着《七月》的路子走。东晋期间,陶渊明辞官归乡,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他的"田园诗"与劳动、劳动人民息息相关,却不像《七月》那样侧重农业生产情形,而是着重表达田园生活的平淡自然,同尔虞我诈的官场形成对立——
比如归田之初,生活境遇不错,他便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他爱菊,喜好采菊花遍植在屋前屋后,便得意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早晚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后来住地失落火,搬家后生活较为困难,可一旦遇上丰收,他仍旧随意率性地"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其一》)
后世的"田园诗",基本都是遵照陶渊明的内容风格而来,以是陶渊明被称为"我国第一位田园墨客"。那"山水诗"的源头又在哪儿呢?
袁行霈师长西席在《中国文学史》中说:"早在《诗经》和《楚辞》的时期,诗中就涌现了山水景物,但那每每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工具。到了汉末建安期间,曹操的《不雅观沧海》才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完全的山水诗。"
《不雅观沧海》说:"东临碣石,以不雅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个中。星汉残酷,若出其里。幸乃至哉,歌以咏志。"这首诗寓情于景,描述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墨客肚量胸襟天下的进取精神,被袁行霈师长西席看作是我国"山水诗"的鼻祖。
此后,一贯到南北朝墨客谢灵运,"山水诗"才真精确立并兴盛起来。谢灵运的"山水诗"遥接建安文学的精神,以山水抒怀言志。他在"山水诗"里倾诉"与世不相遇"的悲愤,抒发羁旅孤独的思念,流露对自然的热爱,也表达悟道后的欣喜。
谢灵运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说:"昏旦变景象,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养生客,试用此道推。"诗的前六句写石壁游览的乐趣,接下来六句写归来时所见的晚景,末了四句则写墨客从一天游览中得到的理趣——忧虑少,自然身心轻盈;心知足,自然和谐惬意。墨客还说要把这些话送给想养生的人,让他们都试试这种方法。
说到这里,可以再用袁行霈师长西席的话,分别对"山水诗"和"田园诗"做个总结:"田园诗会写到屯子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屯子的生活、农夫和农耕。山水诗则紧张是写自然风景,写墨客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每每和行旅联系在一起。"
王维和孟浩然的创作,有“山水诗”,也有“田园诗”,但没有“山水田园诗”。
拿王维的《山居秋暝》来说:"空山新雨后,景象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虽是王维在山中隐居时所作,但诗里没有农夫垦植,没有田园生活,它表现的是墨客寄情山水的闲适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以是这是"山水诗",而非"田园诗"。
再看王维的《春中田园作》:"屋上春鸠鸣,村落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这是王维晚年在辋川别墅隐居时的作品,诗里有"春鸠鸣"、"杏花白"的村落庄景致,也有农人"持斧"、"荷锄"的劳动场景,与《山居秋暝》比较,这首诗表现的是另一种生活感想熏染,是春天的欣欣向荣,是农人的愉快欢欣,它是“田园诗”,而非“山水诗”。
王维的其它作品,如《晓行巴峡》、《早春行》、《早秋山中作》、《赋得秋日悬清光》等,属于"山水诗";而《渭川田家》、《田家乐七首》、《春园即事》等,属于"田园诗"。
王维的后半生险些是在半官半隐中度过,因此他的"山水诗"、"田园诗"差不多是在同种境遇下创作的,有相似的情绪内涵,随意马虎稠浊。但孟浩然的"山水诗"和"田园诗"是很随意马虎区分的。孟浩然前半生为了求仕四处漫游、干谒前辈,他的"山水诗"多创作于这个过程中,寄寓着积极入仕的心态。《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不雅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面对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墨客欲渡无舟,只能临渊而羡鱼,弯曲表达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但那八百里洞庭的壮阔景致,又使这首诗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因此成为精彩的山水诗作。
在对仕途彻底失落望之后,孟浩然也选择了归隐田园,以是他的"田园诗"差不多都是后半生隐居时所作。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落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墨客应邀到一位屯子朋友家做客,在淳厚自然的田园风光中,他们举杯饮酒,闲话家常,充满乐趣。这是孟浩然"田园诗"里韵味最纯洁的一首。
至于孟浩然的其它作品,《宿终南翠微寺》、《山中逢羽士云公》、《宿晒台桐柏不雅观》、《宿武陵即事》、《万山潭作》等,属于"山水诗";而《田家元日》、《南山下与老圃种瓜》等,属于"田园诗"。
漫游山水和享受田园,是不同的生活感想熏染,很难有一首诗是可以同时表现的。但正如胡适师长西席所说,山水、田园一类的风光景物都可以归为"自然",以是它们可以并称为"山水、田园诗",但要合称为"山水田园诗"就不得当了。
如果以陶诗为宗,王维和孟浩然的多数“田园诗”并不纯洁。
陶渊明的"田园诗",更多表示的是对田园生活及劳作的享受,他的诗里很少表现仕途失落意的忿忿不平,相反,那是一种"觉今是而昨非"的主动觉醒,以是他的"田园诗"纯挚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而王维直到晚年,也未曾真正离开官场,他只是在"退朝之后,焚喷鼻香独坐,以禅颂为事",偶尔"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一种超然的隐居状态,以是他的"田园诗"偏于精神境界上的空远,他更像是田园风光和田间劳作的欣赏者,而非陶渊明那样的参与者。《渭川田家》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散逸,痛惜吟衰落。"他不雅观察着这幅沉着清闲的田园画卷,倾慕着、吟唱着,看重表达的是自我的生活态度和境界追求。
孟浩然的归隐,则是仕途无望逼迫他躲避到了山林。他并不像陶渊明那样甘心于躬耕乡野、和农人一起劳作自足,也不像王维那样看破尘凡、追求物我两忘。他彷佛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以是会说出"酌酒聊自劝,农夫安与言!"(《山中逢羽士云公》)他还是更喜好与隐士、或者知识分子阶层的人来往,由于贰心中渴求的是政治上有所作为,只是无奈现实阻挡,才"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宅扉。"(《留别王维》)
以是孟浩然的"田园诗"诗,总表现出"出世"与"入世"的抵牾。《田家元日》说:"昨夜斗回北,目前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景象,共说此年丰。"表面是安居田园,但"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一句,又流露出自己年过四十、尚未为官的无奈。
只是到了后期,孟浩然可能确实在隐居生活里踏实了下来,以是创作出了《过故人庄》这首纯洁的"田园诗"。
结语
根据《王维集校注》,王维共有365首诗流传,个中"山水诗"有101首之多,"田园诗"29首;根据《孟浩然集校注》,孟浩然共有263首诗流传,"山水诗"占到81首,"田园诗"仅有5首。
如果把一位墨客看作某一诗派的代表人物,那创作数量该当是根本。而王维和孟浩然的"田园诗",比起他们的"山水诗",在数量上都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孟浩然,"田园诗"的数量实在极少。
大家乐意把他们称作"山水田园派墨客",可能更多是出于对他们"山水诗"、"田园诗"质量的分别肯定。但对付"山水田园诗派"这个叫法,我们该当有更清楚和精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