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咏 鹅》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五首儿时就背过的千古名篇品鉴

红掌拨清波。

作者背景

骆宾王(约640-684),唐代墨客,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
人小受过良好的教诲,少年时就有诗名,善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是“初唐四杰”之一。

注词释义

咏鹅:用诗词来赞颂鹅。

项:颈的后部。
这里代指脖子。

拨:划。

古诗今译

鹅,高昂着头颈朝着天,唱着歌。
白色的羽毛悠悠浮动在绿水上,赤色的鹅掌划动着清清的水波。

名句赏析

听说这首小诗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
头一句三个鹅字,写出了孩子们初见鹅时的惊喜。
接下来的三句话,写活了鹅的神态。
那一群白鹅清闲地游来,正昂着颈高叫着,像是在谈天,像是在以唱,更像是在向天歌唱。
它们在水中游来游去,洁白的身体浮在绿水中,红红的鹅掌向后轻轻拨动着清清的河水,荡起一片荡漾。
这是一幅多么轻松、快乐、自由,多么纯洁俏丽的画面啊!
这是孩子们眼中的天下,是他们认识生活的开始,尤如小鸟冲向大自然,多么欢畅。
它让我们体会到了童心的童趣,纯洁了我们的心灵。

2、《游子吟》孟 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作者背景

孟郊(751-814),唐代墨客。
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少年时居蒿山,与韩愈是好朋友。
生平贫乏,近50岁时才中进士。
孟郊写诗以寒苦之音著称,追求奇特的构思和瘦硬的措辞风格,多表现下层民众和自己的贫寒生活及遭遇,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注词释义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意恐:担心。

寸草:小草。
寸草心:此处指游子的心。

三春晖:春天的阳光。
这里比喻母爱。
三春,早春、仲春、暮春,泛指全体春天。
晖,阳光。

古诗今译

慈爱的母亲手中的针线,离家远行人身上的衣服。
要远行时密密地缝呵缝,心中担忧儿子迟迟才回。
谁说幼小的青草的心意,能报答得了春天的光辉?

名句赏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50岁才中进士,当上溧阳县尉,这样一个小官,结束了长年的流落流落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
这首诗就写于此时。
诗以一个极为平常而又十分范例的生活细节揭示了母爱的伟大:老母牵针引线为临行的儿子缝补衣裳,由于担心儿子永劫光不回来,就把针脚缝得非常周详,希望它能结实一点,更结实一点。
慈母对儿子的笃爱之情,就这样一针一线地缝进衣服中,随着儿子千里万里。
这一平常而充满了骨肉亲情的生活场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以是能引起每一个读者的共鸣,引起我们对母亲的各类回顾和留恋。
母爱是不期望报答,也是儿女所报答不完的,由于它像三春的阳光对小草的哺育,是无穷无尽的。
诗歌画面简洁,措辞朴素,而内涵深厚,动人心弦,以是能随处颂扬,千古流传。

3、《还乡偶书》贺知章

幼年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 幼年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还乡时已年逾八十。

2. 无改:没什么变革。
一作“难改”。

3. 衰:疏落。

4.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相见,即瞥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简析]

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蕴藉,富有生活情趣。

首句点明是还乡之作,“幼年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墨客离乡之久,还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朽迈之感。
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旧不改。
墨客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革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意见意义的生活场面。
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讯问。
“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墨客微微感到惊异之后不觉有些可笑的感情变革,便会浮现在读者面前。

贺知章生平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退归里时,玄宗天子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赏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墨客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还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
这一点与史乘记载贺知章生平旷达豪迈、不慕荣利是同等的。

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
唐代墨客。

4、《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作者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墨客,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改造而被流放,性情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英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文体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瞩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注词释义

竹枝词:古代四川的民歌。

唱:亦作“踏”,“踏歌”,唱歌以脚踏地为节拍。

晴:与“情”同音,谐音双关。
这一句语意双关,既写江上晴雨景象,又写出了好的心情。

古诗今译

岸上杨柳青青江水平平,听到情郎在江上的歌声。
东边出太阳西边下着雨,以为它没晴原来却有晴。

名句赏析——“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是采取民歌文体写作的绝句,利用了民歌中常见的修辞手腕——谐音双关。
夏天的午后常有一边出太阳一边下雨的奇妙景象,俗称“太阳雨”。
正是一场太阳雨后,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飞腾,平如镜面。
溘然从江上传来一阵歌声,岸边的姑娘听出是自己喜好的小伙子所唱。
好久没有他的音讯,以为他已忘却了自己,听到歌声,才知道他就像夏日晴雨不定的景象,以为没情,原来却是有情的。
这里的“晴”是“情”的双关语,由上面的“东边日出西边雨”引出,写出姑娘的生理活动。
墨客只用七个字就把姑娘奇妙的生理变革写出了出来,让我们仿佛看到她怦然心动由怨转喜的表情,显示出了高超的艺术功力。

5、《咏 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仲春东风似剪刀。

作者背景

见《还乡偶书》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咏:歌唱,赞颂。

碧玉:既指绿色的玉石,又指古代年轻貌美的少女。

妆:打扮。

绦:丝带。

古诗今译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仲春东风宛如彷佛剪刀。

名句赏析——“仲春东风似剪刀。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色,在墨客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
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采,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
在这里,柳便是人,人便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
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
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仲春东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
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仲春东风似剪刀。
”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东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仲春东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东风的神奇机动,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