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林所居》
宋·王安石
屋绕湾溪竹绕山,
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艇依山坐,
溪鸟山花共我闲。
王安石的这首诗描述了其寓所定林寺附近的清幽环境和闲适生活,抒发了墨客对宁静生活的怡然自得。
诗歌如小溪澄澈,白云清闲,山鸟写意,山花清闲,消尽烟火气。这些景物是34;临溪放艇倚山坐"的主人公心境的写照,表示了恬淡之趣和宁静之美。
"闲"字常见于王安石退居钟山后的诗作中,如《游钟山》和《游草堂寺》等。这种"闲"超越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墨客在此境界中不仅无争竞,乃至连"心"的观点都溶解了。
王安石在《登宝公塔》中写道:"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表达了主客两忘、物我两忘的意境。"闲"字表面显著相,但在墨客特定心境中,实则是"忘"。
诗作展现了王安石晚年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
-2-
《南乡子·自述》
宋·苏轼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
睡听晚衙无一事,垂垂。
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
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
占得人间一味愚。
此词作于苏轼任徐州太守期间(1077-1079年)。
上片描述初秋薄暮,苏轼在碧纱帐中醒来,枕边微凉秋风吹不尽浓浓睡意。他连续躺在凉席上,听到公堂寂静,意味着无需处理公事。"一枕清风"是苏轼常用意象,生动表现清爽惬意的困意。"睡听"二字展现其清闲,反用古人"晚衙"嗟叹公务繁忙之意,表示超脱感。他垂垂起身,半靠着看书,"尽"字拉长清闲感。
下片议论功名与归隐的抵牾。"自觉"句表面自嘲,实则窃喜看破功名。恰是以无挂碍心态,当被问及才学时,苏轼能通达自嘲地说"占得人间一味愚"。全体下片看似自贬,实则表达摆脱功名束缚的欲望,并光彩自己逐渐超脱。
词作奥妙领悟描写与议论,展现苏轼晚年心境,表示其洒脱超然的人生态度。
-3-
《人月圆·山中书事》
元·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落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这首曲借古今兴衰,表达隐居山野的生活态度。上片咏史,下片抒怀。
开篇两句概述历史兴衰如幻梦,墨客已看破世情。"千古"纵不雅观古今,"天涯"阅历四方,"诗眼"暗示作者丰富阅历。"倦"字包含奔波之苦、不遇之怨。
接着以孔林、吴宫、楚庙为例,展现昔日繁华今已悲惨。下片转写山中生活:简陋茅舍藏万卷书,自酿松花酒,品春水茶,诗酒自娱。
"投老"、"茅舍"、"村落家"突出隐居环境宁静。"藏书"、"酿酒"、"煎茶"描述清闲生活。联系作者其他作品,可见表面宁静下隐蔽着愤世嫉俗、傲视王侯的情怀。
全曲风格豪放直白,感情由浓转淡,措辞朴实。通过比拟,深刻表达了墨客看破尘凡、归隐山林的思想。
-4-
《寄王屋隐士孟大融》
唐·李白
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
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
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
朱颜谢春辉,白发见生涯。
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
愿随役夫天坛上,闲与神仙扫落花。
公元744年冬,李白与杜甫渡黄河至王屋山,本欲寻访羽士华盖君未果,却遇志同道合的孟大融,遂作此诗。
王屋山为玄门圣地,位列十大洞天之首。李白此行可能应诗友司马承祯之邀。值得把稳的是,李白对玄门的兴趣部分源于与李聃同姓,以及吴筠的影响。
诗中用饮食比喻体验,如"餐紫霞",表示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性。李白惯用夸年夜手腕,如将枣子比作瓜,源自安期公传说。
墨客提及"亲见安期公",实为虚构,展现其想象力。"中年谒汉主"暗指李白41岁时觐见唐玄宗,但仕途不顺,转而追求出世之思。
此诗引发了唐玄宗对崂山的兴趣,四年后将其命名为"辅唐山",使崂山声名鹊起,彰显了李白诗作的影响力。
-5-
《自叙》
唐·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势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杜荀鹤生于晚唐动乱期间,这首七律《自叙》表达了墨客对时局的不满和个人困境的感慨。诗中描述了一位才华难以施展的知识分子形象:孤独贫寒,以酒瓮、琴书为伴。
墨客虽处境困难,却"乐于贫",展现了他的正派品质。他甘心做"宇宙闲吟客",也不愿当"乾坤窃禄人",凸显了高尚情操。墨客始终关心国家命运,但"世情奈值不容真",揭示了社会的阴郁现实。
结尾两句"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道出墨客无处诉说的痛楚,只能选择隐逸。全诗议论与形象相结合,情绪朴拙,构造奥妙,层层推进,深化主旨,展现了墨客鲜活形象和内心波澜。